如何安全退燒?中醫三招自然降溫
感冒發燒時,很多人的反應是——趕快服一粒退燒止痛藥,這幾乎是現代人應對發燒標準SOP,不過退燒藥可能對健康不利,但如不依賴退燒藥,還有什麼方式可安全退燒?中醫有自然退燒方法嗎?
泰諾(Tylenol)是常見的非處方主要成分是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能快速抑制發燒、緩解頭痛與肌肉痠痛。9月22日,美國總統川普在白宮宣布,「孕期服用泰諾會大大增加嬰兒自閉症的風險」,美國衛生部(HHS)建議,孕婦慎用泰諾及類似含乙醯胺酚的藥物,泰諾因此成為媒體熱門話題。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於9月22日宣布,已啟動修訂泰諾等產品標籤的程序,旨在反映證據表明孕婦使用該藥可能與兒童自閉症和過動症風險增加有關。衛生部也發新聞稿建議孕期服用泰諾須謹慎。(Shutterstock)發燒是人體自我保護反應
發燒又稱發熱,是指體溫高出正常範圍。人體體溫因人而異,且同一個人在一天中的不同時間略有不同,通常早晨體溫較低,下午和晚上體溫較高。人體均溫是36.5~37°C,若口腔溫度達到37.8℃或更高,就可視為發燒。
發燒本身不是疾病,而是免疫系統抵禦疾病時產生的反應。當病毒、細菌或其他刺激進入體內時,免疫細胞會釋放出「致熱原」。這些物質會傳遞訊號給大腦下視丘,讓它把體溫設定點調高,這時體溫便會升高。
體溫升高後,病原體的繁殖速度會減慢,白血球會更活躍,能更快識別並清除感染。雖然發燒會讓人感到疲倦、想睡覺,但這也是身體自我保護、促進恢復的過程。因此,發燒是人體自我保護的一種反應。
為什麼會發燒?發燒常見原因
- 病毒感染:如流感、新冠(COVID-19)、麻疹、水痘、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RSV)等。
- 細菌感染:如扁桃腺發炎、咽喉炎、肺炎、食物中毒等。
- 自體免疫疾病:類風溼性關節炎、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等。
- 藥物反應:部分抗生素、降壓藥可能引起發熱。
- 腫瘤或癌症:部分腫瘤(特別是血液性癌症,如白血病、淋巴瘤)會引發長期低燒或原因不明的發燒。
- 環境與代謝因素:中暑、內分泌異常等。
西醫兩方式退燒
物理降溫:多喝水、保持環境通風、用溫水擦拭身體。
藥物降溫:乙醯胺基酚類藥物,如Tylenol(泰諾)、Panadol(普拿疼);另一類是非類固醇抗發炎藥,如布洛芬(Ibuprofen)、萘普生(Naproxen)等。
無論是物理降溫還是藥物降溫,都著重於降溫本身,用於緩解症狀,而不是治療疾病的根本原因。
中醫如何看發燒?
與西醫不同,中醫治療發燒的重點不是壓制體溫,而是提升人體的正氣與平衡機制。
加拿大公立學院中醫教授劉新生(Jonathan Liu)表示,從中醫角度看,發燒有兩大類:一類是外感發熱,即感染細菌、病毒引起的發熱,這種發熱最為常見;另一類是內傷發熱,即與體質、臟腑功能失調有關的發熱。
劉新生表示,中醫對發燒的認識和治療原則,至今仍是以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的《傷寒論》為基礎。
他解釋,張仲景將人體感染外邪(如病毒等)後的病情演變分為六個階段: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
初期為太陽病,代表剛剛受到外邪侵襲,人體開始出現發燒等反應;若進一步發展,則可轉為陽明病,常見高熱不退;當高燒持續、人體正氣受損、氣血變弱,便可能進入少陽病階段,人體開始出現虛弱的反應。
「發燒最常見於太陽病、少陽病與陽明病」,劉新生指出,「在正氣比較旺的時候,人體才可能發燒;如果正氣太虛,反而發不了燒,中醫把這叫作『正邪交爭』。」
中醫退燒有妙方:針灸、拔罐、方藥
中醫退燒方法很多,如針灸、拔罐、方藥等。同時,針對不同體質與發燒類型,中醫會採用不同治療方法,在臨床上有很好的效果。
針灸:常用穴位有風池穴、曲池穴、合谷穴。這組退燒的組合穴,對感冒後出現的發燒、怕冷、鼻塞、頭痛,有很好的療效。
拔罐:一般拔大椎穴,也可結合背俞穴(如大杼、風門、肺俞穴),這幾個穴位結合起來,效果很好。
如高燒特別嚴重,可考慮在大椎上針刺加拔罐,或是大椎刺血,對於超高熱,比如說高於39℃、甚至高於40℃的發燒效果也是比較肯定的,但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嚴重高燒,如涉及到嚴重感染,或顱內病變造成的高燒(如腦炎),一定要小心,可能要結合現代醫學,共同合作退燒。
中藥方劑:中醫有很多傳統的方藥,退燒效果也非常好,已在歷史與臨床實踐中得到驗證。
兒童發燒►麻杏石甘湯
對於嬰幼兒發燒,特別是肺炎引起的高燒,尤其是伴有咳嗽、甚至呼吸困難等症狀時,抗生素效果有時並不理想,中醫傳統的麻杏石甘湯有很好的療效。
這個方劑只有四味藥:麻黃、石膏、杏仁、甘草。麻黃能發汗解表,石膏可清熱瀉火;杏仁能止咳平喘;甘草可潤肺止咳。藥方雖簡單,然而效果很顯著。
發熱無汗►麻黃湯
對於發熱但不出汗、全身疼痛,同時脈浮緊,這時特別適合「麻黃湯」,麻黃湯由麻黃、桂枝、杏仁、甘草四味藥組成。
「往往是一劑麻黃湯,發熱就退了,叫『熱退身涼』,效果是非常快的。」劉新生表示,麻黃湯退燒見效很快。
發熱汗出►桂枝湯
如果患者發熱、汗出、怕風、體質偏弱,適合用桂枝湯,效果也非常好。桂枝湯由桂枝、芍藥、生薑、大棗、甘草五味藥組成。桂枝湯所治療的發熱,通常不是極高熱。對於老年人、兒童或者體質虛弱者發燒,桂枝湯效果非常好。
高燒不退►白虎湯、承氣湯
外感的發熱若進一步發展,有時會由表入裡,這時,患者沒有怕風、怕冷的症狀,而是出現高燒不退、口渴、喜歡喝冷飲、舌頭特別紅、脈數有力。這種情況通常用可以清肺熱的白虎湯退燒。白虎湯由石膏、知母、甘草、杏仁組成。
如果體質虛弱者出現上述發燒症狀,可以加一味人參,就是白虎加人參湯。
如果高燒的同時伴有大便祕結症狀,則須用承氣湯,或者承氣湯合上白虎湯,既可以清熱,又可以通便。
伴有出血的高燒►犀角地黃湯、清營湯
有些嚴重的高燒,如一些嚴重的傳染病,伴有出血症狀的,如皮膚出現出血點、皮下瘀血、鼻衄、吐血等,這時就會用到犀角地黃湯和清營湯,通過清血熱來退燒。
虛症發燒►補中益氣
還有一類虛症發燒,雖然體溫很高,但並不是因為外邪入侵,而是氣虛引起的。這種情況就不宜再用清熱、瀉火、寒涼的藥物。
中醫有一種方法叫「甘溫除大熱」,意思是用甘、溫的藥材,通過補中益氣,反而能使高燒退去,最典型的方劑就是補中益氣湯。
「甘溫除大熱」是中醫獨有的治療思路,臨床效果非常顯著,而現代醫學中並沒有相關理論。
劉新生強調,發燒的機制比較複雜,現代醫學對於某些情況是有效的,但是有些情況,現代醫學往往療效有限,「因為現代醫學對人體的認識還沒有達到完全,而中醫學恰恰給了現代科學另一個維度來看待人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