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涼傘」護大地,涼傘傳人——小徐師傅

涼傘展演可同時多人呈現氣勢十足,持傘者不停旋轉涼傘,輪轉不息、利益眾生之意。(徐孝恒提供)
涼傘展演可同時多人呈現氣勢十足,持傘者不停旋轉涼傘,輪轉不息、利益眾生之意。(徐孝恒提供)

文/記者廖儷芬

在廟埕之間、在風沙與香火裊裊的交織中,有一面傘,不為遮雨,只為護念信仰——那就是「涼傘」。 

涼傘古時稱「華蓋」,原是帝王后妃出巡遮陽用,由差役手持或架於馬車之頂,外型為圓筒狀,傘上繡有金龍彩鳳、五色流蘇、相當華麗,以顯帝王尊貴,後作為神駕儀仗器物。

涼傘藝陣是一項融合了武術、工藝和宗教信仰的藝術,隨著鼓樂與步伐搖曳,這項技藝是數百年來臺灣民間信仰的延續與地方精神的凝聚。

在澎湖,涼傘是廟會慶典重要象徵,涼傘不只是神轎前的儀仗,更是神明巡遊時的靈性護傘。凡是神明出巡繞境,每頂神轎之前,必有一位涼傘首執掌一把涼傘,作為神明遮天辟邪之護衛 ,亦是為神轎引領開路之先鋒,於廟會慶典中,擔任請佛、拜廟、接駕等職務。

涼傘傳人——小徐師傅

涼傘的「踏傘」技藝,是這項文化中的靈魂。走、轉、躍、舞,一人一傘,步步如儀,像是與神明共舞的一段敬天儀式。傘陣無疑是一場宗教盛宴,更是一場守護文化的演藝。

在地涼傘藝師——徐孝恒,人稱「小徐師傅」,每當他展演涼傘基本動作與套路時,總是能吸引眾人目光。

小徐師傅與「踏涼傘」。小徐師傅與「踏涼傘」。(徐孝恒提供)

徐孝恒平日於澎湖縣文化局「涼傘班」授課,藉此傳承與保留技藝,然而,只要有廟會、神誕、藝陣演出邀約,他便義無反顧奔走全臺,無論是嘉義新港、臺南南鯤鯓、屏東潮州、乃至宜蘭、臺北城隍廟,常見他與涼傘身影。

「累嗎?當然累。」徐孝恒笑說。「但看見傘一出場,小孩驚呼、大人歡笑,那種感動比什麼都值得。」

「累嗎?當然累。」徐孝恒笑說。「但看見傘一出場,小孩驚呼、大人歡笑,那種感動比什麼都值得」。「累嗎?當然累。」徐孝恒笑說。「但看見傘一出場,小孩驚呼、大人歡笑,那種感動比什麼都值得」。(徐孝恒提供)

傘下,是世代傳承的身影

有趣的是,徐孝恒的藝陣成員中,不乏少年、少女。徐孝恒說,「我們不是表演團,是傳承班。」

孩子們從學習舞步、傘架手法,到跟隨大人參與藝陣活動,一點一滴內化傳統文化的禮與節,這是他的信念。

涼傘最神聖時刻,是在夜裡的神轎遶境。鞭炮聲中,信眾手持香火簇擁下,一頂頂涼傘由藝陣成員踏步而出,跟隨神明遶行村落。許多人,看到那一幕會流淚,因為這堅定了他們的信仰價值。

在廟埕之上、在風沙與香火裊裊中,飛旋的涼傘護持眾生。在廟埕之上、在風沙與香火裊裊中,飛旋的涼傘護持眾生。(徐孝恒提供)
孩子們從學習舞步、傘架手法,到跟隨大人參與全臺藝陣活動。孩子們從學習舞步、傘架手法,到跟隨大人參與全臺藝陣活動。(徐孝恒提供)

傘越沉 心更堅

涼傘通常重達十幾公斤,踏傘者不但要舉傘於掌,更需行於鼓聲節奏之中,有時還要蹲、躍、轉,展現強健體魄與完美平衡。

「涼傘不是為表演,而是敬神。傘不能掉,步不能亂,神明都在看。」徐孝恒接著說,「澎湖風大,但涼傘不倒。」這句話,既是物理現象的挑戰,也是他對文化信仰的座右銘。 

澎湖涼傘不只是民俗技藝,更是一段臺灣人精神的縮影。徐孝恒的每一次上傘、踏步、奔走,都是在對這片土地說:「文化還在,我們還在。」

「我只是提著傘走路的人。」他說,但我們知道,那把傘下,撐起的是一整片傳統文化的天。◇

造型神偶操作沉重的涼傘,將莊嚴與趣味完美結合。造型神偶操作沉重的涼傘,將莊嚴與趣味完美結合。(徐孝恒提供)
徐孝恒(左)以涼傘技藝傳承傳統文化。徐孝恒(左)以涼傘技藝傳承傳統文化。(徐孝恒提供)
延伸閱讀
畫裡的澎湖 呂國正的秋日筆記
2025年10月13日 | 21天前
機加船遊澎湖 讓旅程增添趣味!
2025年09月19日 | 1個月前
海龍蛙兵移防澎湖 立委分析三提升
2025年10月07日 | 27天前
澎湖/永成古厝 一門五代的風與石語
2025年06月19日 | 4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