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裡的澎湖 呂國正的秋日筆記
科技業出身的呂國正,總在理性的工作節奏裡,尋找感性的出口。這個秋天,他帶著畫具和美好的心情,回到故鄉澎湖,登上他記憶裡的虎井嶼。那裡有風、有羊、有父親年輕時的故事,也有他用粉蠟筆一筆一筆描出的家鄉顏色。這趟旅程,像一次對家的告白,也是他在繁忙生活間,重新看見自我與土地的方式。
回到海的方向
在新竹科技公司任職的呂國正,習慣了城市的節奏。下班後,他常帶著相機走進巷弄,也喜歡和家人一起旅行、畫畫。這回中秋與國慶連假,他帶著在澎湖買到的小時候用的粉蠟筆,開啟一連串的找家鄉味,當然少不了速寫。
「這次回澎湖,心裡想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去虎井畫那尊喵婆婆。」他說。那是虎井西山上的漂流木雕像,一位手持燈籠的老婦人,像是守望海風的身影。呂國正第一次在網路上看到時,就覺得那樣的題材特別適合粉蠟筆,「它的光影、粗礦與溫度,都很像這個島。」
他笑說自己是個理工男,但畫畫是他「生活的呼吸」。
「畫了十二年的水彩,我知道水彩太透明,不容易表現澎湖的那種厚實感。粉蠟筆比較有力量,可以堆疊出風的層次。」
畫給母親的一張畫
回鄉後的第一幅作品,是幾年前他在草原拍下的照片,母牛與小牛並肩吃草的情景。
「我媽媽很喜歡這張,她說天上的雲也很美。」他笑著回憶,後來他特別買了框,裱好送給母親,「她把畫放在客廳,那是我回家的第一眼。」
那張畫名為《大地的擁抱》。在畫裡,牛的棕色與草地的綠交融,背景是靜靜流動的雲。他說那幅畫對他來說不只是畫,而是某種心的安頓,「那像是家的形狀。」
父親的突然登島
「沒預警,老爸也搭船來虎井。」他說起那天的情景。
父親一身輕便,坐在輪胎上,太陽非常的曬,在一旁看著他畫畫,聊著聊著,父親忽然提起五十年前在電信局任職時,奉派來虎井設立微波站的往事,那是行政院推動「村村有電話」的年代。
「他說那時候沒有碼頭,都是從船上跳下來,扛著設備走山路上去。」呂國正邊聽邊笑,「我忽然覺得很感動。那是他年輕時在這座島留下的足跡,而我現在又用另一種方式回來。」
那一刻,他覺得時間好像疊合了,「父親的青春、自己的現在、島的記憶,全都重疊在故鄉的海風裡。」
走在虎井嶼的午後
週一早晨,船班才七點多,他就遠遠看見喵婆婆。原本想直接登上西山作畫,但晨光太美,他臨時改變主意,先在村裡繞繞。「這是我第五次來虎井,上次已是五年前。這幾年有些屋子漆上鮮豔的顏色,紅的、橘的、藍的,搭配石牆與海,看起來反而很自然。」
他撿了一塊塑膠瓦楞板當畫板,頂著太陽作畫。「畫到一半汗水一直滴在紙上,但那一刻很踏實,像是整個人都融進了這片海風。」
畫完的喵婆婆,他小心放在草地上,用手機拍下:「畫具、畫、喵婆婆都在一起,像是一張合照。」他笑著說。
風、羊與島的節奏
「虎井山上有羊。」他補上一句,「我拍到幾隻羊圍著喵婆婆,畫面很有趣。」於是他又畫了《有羊陪伴的喵婆婆》,並加上幾隻海鳥在天空飛翔。
另一張《蜿蜒》,畫的是通往西山的路。
「以前都騎車上山,這次走路才發現,那條路幾乎跟海平行。海風從腳邊一直吹上來。」
夏日的夢與琴人
風起的早晨,他騎車到了赤崁小丘,拍下船與草原的照片,成了畫作《夏日的夢》。那畫被他擺在超商靠窗的位置,旁邊有一隻小熊玩偶。「整個畫面很溫暖,有一種夏天的味道,也反映我回家後的心情。」
最後一張《夏日琴人夢》,靈感來自他在東衛石雕公園的照片,一把吉他靠在欄杆上,背景是海。「我用粉蠟筆直接畫在雜誌封底,紙膠帶貼好邊框,撕下那刻特別療癒,像給畫加了一道呼吸。」
畫與家的距離
有人問他為什麼明明在科技業工作,卻這麼愛畫畫?他說:「畫畫讓我靜下來,也讓我記得自己從哪裡來。」
澎湖的風,依舊強烈;光,依舊明亮。只是他不再只是看,而是用顏色去體會。
「我總覺得這些地方沒有變,只是我變了。」
在那個海的方向,他畫下的不只是風景,更是時間、家人與生命的一段對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