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海風重建夢想的地方 澎湖女婿蕭博文的海洋實驗室

「我不是澎湖人,但從二十五歲第一次來到這裡,就覺得這地方會留住我。」
蕭博文這樣說。他是澎湖的女婿,太太的老家在赤崁,家門前原本是一片退潮後露出貝殼沙的海灘。這片海,成了他後來所有創作的起點。
原本在台灣從事科技業的他,幾年前決定回到澎湖,把岳父家那棟老宅整修,當成工作室。「這棟房子有歷史,也有鹽氣。」他笑說,第一次拆開屋頂時,整面牆都冒出白色的鹽霜,「那時就想,既然材料會被海風改變,那我是不是也能讓材料去順應海風?」
整修的過程中,他不完全用水泥,不追求現代感的平滑。他選擇能「呼吸」的材料,混合牡蠣殼粉、砂砱與珊瑚砂,讓牆壁在潮濕季節不悶熱,為了不增加老房的負擔,他不用高規格的氣密窗。「澎湖的氣候很特別,風大、鹽重,用一般建材很快就壞。」他說團隊試了十多種配比,最後找出最能與環境共存的工法。老宅的牆是粗糙的,卻溫潤;屋頂的顏色是灰白的,像退潮後的沙灘。
「我希望它不是修一間屋,而是修回一個生活的節奏。」
從科技業到赤崁海邊
蕭博文念的是電子科,從事科技業,也熟悉材料工程。這些年他開始嘗試把「生物碳酸鈣」變成可以運用的文創材料。
「我研究的東西很單純,就是怎麼讓海裡的材料,再回到海裡。」
他的工作室現在滿是各式小件:珊瑚狀的筆座、像貝殼的杯托、海龜造型的擺飾,甚至有幾個看起來仿真的「花生」「爆米花」的作品。那是他用牡蠣殼粉壓模,再上色、拋光的成果。顏色淡淡的粉紅、粉藍、米白,都是天然礦物顏料,「這些顏色,都是海自己會有的色。」他說。
「花生那個是開玩笑做的啦!」他笑著拿起一顆,「我太太看了說像真的,結果朋友來都以為是點心。」
但對他來說,那些看似幽默的作品,其實是技術的試驗。「要做到像真的、又能耐濕氣、不發霉,就得靠材料本身的結構。」
這些作品陸續被故宮和企業看見。他和故宮合作推出聯名商品,也有企業找他開發永續禮品。他不張揚,只淡淡地說:「我只是希望大家在看一個漂亮東西的時候,也會去想,它從哪裡來、要回到哪裡去。」
為珊瑚造一個新家
走進一樓他工作室的後方,有一個長方形的水族缸。裡面流動著清澈的水,珊瑚枝在光下閃著淺粉色,幾隻小魚游得自在。
「這缸水是純淨的澎湖海水,是我自己取來試驗的。」他說。
他用碳酸鈣材料做了「仿生礁體」,上頭布滿孔洞與細紋。這些孔隙讓浮游生物能附著,也讓珊瑚幼體慢慢長起來。「真正的珊瑚要活得好,要有地方附著,要有水流。這缸我讓水是循環的,沒有死角,魚才會健康。」
他正在做的下一個計畫,是「人工藻礁」。
「希望有一天台灣沿海的珊瑚,也能用這樣的材料重新長起來。」他語氣平靜,卻帶著一種堅定,「不是要蓋什麼大的東西,而是要讓自然能自己修復。」
一場從海灘開始的創作
每天早晨,他會到家門前的海邊走走,撿一些被海浪打上來的貝殼和碎珊瑚。「每一顆都不一樣,我都拿來研究它的形狀。」
這些形狀成了他作品的靈感,也成了他的生活節奏。
他說自己常被當成「搞文創的」,但他更想被稱作「材料應用實驗者」。「因為我不是在做漂亮的東西,我是在找能不能讓材料有生命的方法。」
他曾經試著把牡蠣殼粉與海藻灰混合,用那層薄膜去覆在陶器表面,結果陶器竟然有了像珊瑚一樣的氣孔。「那次我覺得,海洋真的會教我們東西。」
希望重見當年的海
蕭博文回憶,二十多年前第一次來澎湖時,海水清澈、魚群就在腳邊。「那時候我就想,以後如果能在這裡做點什麼就好了。」
如今他真的做到了。
他沒有設計誇張的展館,也沒有大張旗鼓的宣傳,只是在一棟面海的老宅裡,不斷地試、不斷地磨。
牆壁是他自己抹的,缸是他自己做的,連窗外種的仙人掌和海菜花,也都是從當地撿回來種的。
「有時候風一吹,我就想,這裡能不能再回到我第一次來時那樣清澈的樣子?」
他停了一下,看著窗外那片潮間帶。
「我知道我做的事情很小,但如果能讓一點點珊瑚活下去、讓魚能多一點地方游,那也算對得起這片海了。」
未來的夢
蕭博文說,他從沒想過離開科技業後,會再一次遇見自己的「研究題目」,只是這次,他研究的不是機器,而是海洋與人共生的可能。
那間老宅的牆裡混著海的味道,水族缸裡的珊瑚在光影下微微搖曳;他說那就是他想看到的,一個人、一道風、一片海,能互相留下痕跡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