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塘採蓮人 溫嬪容中醫師】認識實用穴位:太谿穴

太谿穴。(博大出版提供)
太谿穴。(博大出版提供)

文/溫嬪容中醫師

取穴

太谿穴位於腳內踝後五分,與跟骨筋腱之間凹陷處;屬足少陰腎經俞穴,五行屬土,腎脈氣匯聚於此,為回陽九針之一,也是九針十二原的要穴。

本穴在腳內踝後跟骨上動脈旁凹陷處,形如山谿,故穴名太谿,別名呂細。足少陰腎經原氣留止此處,又稟先天元陽原氣於此輸轉於經脈中,如水流之轉注,是原穴也是俞穴。

太谿穴。太谿穴。(博大出版提供)

太谿穴功用

1.診生死:久病重病後,欲知藏氣生命力強弱,必診此穴脈,稱為太谿脈,應手脈軟弱無力,肉陷無彈力,大限不遠,難治難救。

2.治心痛如錐刺、手足冷:用灸法。可配合內關穴治療。

3.針刺麻醉常用穴之一,本穴有通利三焦敷佈脈氣於全身作用。

4.為回陽九針之一,可補可洩,有調節內臟作用。

5.治小兒驚癇麻痺的特效穴;小兒病多有先天腎氣不足之象,本穴可調補腎氣。

6.治神經衰弱:可配合三陰交穴治療。

7.治失眠多夢:可加按三陰交穴治療。

8.治憂鬱症:配合三陰交穴,可調內分泌失調。此外對默默不說話、整天昏沉嗜睡者有幫助。

9.治呃逆:本病為胃氣逆,如果是虛證,久病重病的呃逆,按太谿穴降其上逆之氣。可配合內關穴治療。

10.治眩暈:因耳源性、內耳迷路不平衡,及腎精虛所致者,灸本穴。配合聽會、關元穴。

11.治飛蚊症:五臟六腑之精皆上注於目,本穴補腎水可促進眼部循環。可配合攢竹、養老穴治療。

12.治牙痛:牙為骨之餘,腎主骨,遠端療法,按對側。左牙痛按右太谿,或用灸法。

13.治咽喉痛:腎為水臟水府,本穴可清熱、止痛。可配合中渚穴治療。

14.治咳嗽:可配合合谷穴,尤其適合咳嗽就滲尿症狀。

15.治膝內側痛:膝內側為腎經所經過,本位可調虛實,通經活絡。可配合陰陵泉穴治療。

16.治腎虛腰痛:適合時常隱隱約約的腰痛,無受外傷或舉重或運動病史。可配合關元穴治療。

17.治遺精陽痿:本穴可補因腎精虧損的遺精虛證,也可洩因相火過盛引發的陽痿。可配合中極、三陰交穴治療。

18.治前列腺發炎或肥大:此病療程長,多有腎虛現象,本穴可補腎水腎精。可配合關元穴治療。

19.治不孕症:本穴為腎經原穴,經氣血在此留住,可強腎利生殖。可配合三陰交穴治療。

20.治更年期性交痛:更年期陰道乾澀行房痛,本穴有補腎水滋陰作用。可配合三陰交穴治療。

21.治性泠感:本穴有調整內臟穩定神經作用。可配合三陰交穴治療。

22.治急慢性內踝扭傷或痠痛、足跟痛、中風後足痿無力:可配合足三里穴治療。

23.治志氣弱:常按此穴提高腎氣以養大志。

——摘編自《按開人體的竅穴位玄機妙用》,(博大出版提供http://broadpressinc.com/ )◇

延伸閱讀
60+「老人臭」怎形成?如何改善?
2025年10月01日 | 22天前
【鄧醫談養生】血癌要用生附子
2025年10月07日 | 16天前
流汗過多易抽筋 快速止汗法
2025年10月07日 | 16天前
傳統智慧 眼針療法守護靈魂之窗
2025年07月17日 | 3個月前
入秋養生——月光冥想
2025年09月30日 | 23天前
寒露腳不露!中醫保暖防病攻略
2025年09月30日 | 23天前
熬夜超傷身!西醫和中醫說分明
2025年08月25日 | 1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