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居蟹媽媽回到墾丁 守護四十三年的海風與記憶

「其實我去年十一月就退休了。」 墾丁青年活動中心的導覽員黃淑凰笑著說。(攝影/廖儷芬)
「其實我去年十一月就退休了。」 墾丁青年活動中心的導覽員黃淑凰笑著說。(攝影/廖儷芬)

【記者廖儷芬/屏東報導】

「其實我去年十一月就退休了。」
墾丁青年活動中心的導覽員黃淑凰笑著說。退休後,她回家專心照顧母親,一年過去,媽媽狀況穩定一些,她也越來越想念墾丁的海風和活動中心的閩式房子,最後決定再回到這裡,重新穿上導覽背心。
她在這裡待了四十三年,從活動中心還沒正式開幕,就一路看著建築蓋起來、樹長大、孩子變大人。現在回頭看,自己的人生,有一大半是跟這片土地綁在一起的。
「這裡真的很漂亮。」她說得很自然,不是宣傳口吻,而像在介紹自家院子。
活動中心後方有一條海濱步道,沿途是特別的地質地形,抬頭還能同時看到臺灣的兩個「腳」,鵝鑾鼻和貓鼻頭。她最愛帶客人走到那個至高點,站在小小一塊平台上,就能望向巴士海峽、太平洋和台灣海峽,她總會跟大家說:「立足小方寸,縱覽三大洋。」
說完,自己也會再看一眼,還是覺得壯觀。

黃淑凰在這裡待了四十三年,從活動中心還沒正式開幕,就一路看著建築蓋起來、樹長大、孩子變大人。黃淑凰在這裡待了四十三年,從活動中心還沒正式開幕,就一路看著建築蓋起來、樹長大、孩子變大人。(攝影/廖儷芬)
在墾丁活動中心海濱步道,能同時看到臺灣的兩個「腳」,鵝鑾鼻和貓鼻頭。在墾丁活動中心海濱步道,能同時看到臺灣的兩個「腳」,鵝鑾鼻和貓鼻頭。(Nina Chen提供)
黃淑凰想念墾丁的海風和活動中心的閩式房子,最後決定再回到這裡。黃淑凰想念墾丁的海風和活動中心的閩式房子,最後決定再回到這裡。(攝影/廖儷芬)

墾丁活動中心出於名師設計
墾丁青年活動中心,是建築師漢寶德四十多年前的作品,以閩南傳統建築為藍本,一座一座三合院、四合院、三落院,散落在山海之間。紅磚牆、騎樓、院埕,搭配慢慢長大的樹,變成現在大家看到的模樣。
黃淑凰帶團時,最愛講的是「外圓內方」這個概念。
她會比著屋子的格局說:房子裡面是方的,外面是圓的--外圓,是對人圓融、懂得替別人想;內方,是提醒自己做人要方正、有原則。
「老祖先蓋房子,不只是要遮風避雨,也是把做人道理放進去。」她總是這樣對遊客說。
對很多第一次接觸閩南建築的孩子來說,這樣的說法,比建築術語好懂多了。
活動中心的空間,從一棟棟堂號延伸出去:潁川堂、江夏堂、延陵堂……象徵著不同姓氏、家族脈絡一路從中原、沿海,輾轉來到台灣。走在這些建築之間,看起來像在住宿,其實也在走一段移民史。

墾丁青年活動中心,是建築師漢寶德四十多年前的作品,以閩南傳統建築為藍本,一座一座三合院、四合院、三落院。墾丁青年活動中心,是建築師漢寶德四十多年前的作品,以閩南傳統建築為藍本,一座一座三合院、四合院、三落院。(攝影/廖儷芬)
黃淑凰帶團時,最愛講的是「外圓內方」這個概念。黃淑凰帶團時,最愛講的是「外圓內方」這個概念。(攝影/廖儷芬)
從一棟棟堂號延伸出去:潁川堂、江夏堂、延陵堂……象徵著不同姓氏、家族脈絡一路從中原、沿海,輾轉來到台灣。從一棟棟堂號延伸出去:潁川堂、江夏堂、菁莪堂……象徵著不同姓氏、家族脈絡一路從中原、沿海,輾轉來到台灣。(攝影/廖儷芬)

寄居蟹穿「垃圾殼」的那一刻
真正讓黃淑凰被叫作「寄居蟹媽媽」,是2009年的一個下午。
那天,她照例拿著垃圾桶和夾子在步道附近撿垃圾,遠遠看到一隻寄居蟹,殼不太對勁。走近一看,她愣住了,那不是貝殼,是一個塑膠瓶蓋。
「我那時候第一個反應是好奇,就把牠夾起來,想帶回去給同事看。」
沒想到一路顛簸,寄居蟹被晃到,居然掉殼了。
她嚇壞了,一直對那隻小小的身體說對不起,只見牠慢慢爬回那個瓶蓋裡,再努力把瓶蓋穿好。那一幕,讓她又心疼又覺得丟臉,那是人類的垃圾,變成牠不得不用的「家」。
最後,她把寄居蟹送回原地,倒回去、看著牠快快爬走,一邊在心裡罵自己:「不要再這麼自私。」
那一天之後,她開始真正「看見」寄居蟹穿垃圾殼的問題。
幾個月後,她帶小女兒回屏東,路邊又看到一隻寄居蟹,這回穿的是紫色瓶蓋。女兒問她:「媽媽,牠為什麼穿這個?」
她一時答不上來。
女兒自己說:「是牠的家被搶走了嗎?」
她只能點頭。
那一句話,讓她決定不能只在心裡難過,要做一點什麼。

真正讓黃淑凰被叫作「寄居蟹媽媽」,是2009年的一個下午。真正讓黃淑凰被叫作「寄居蟹媽媽」,是2009年的一個下午。(黃淑凰提供)
黃淑凰:「我那時候第一個反應是好奇,就把牠夾起來,想帶回去給同事看。」 沒想到一路顛簸,寄居蟹被晃到,居然掉殼了。黃淑凰:「我那時候第一個反應是好奇,就把牠夾起來,想帶回去給同事看。」 沒想到一路顛簸,寄居蟹被晃到,居然掉殼了。(黃淑凰提供)
黃淑凰嚇壞了,一直對那隻小小的身體說對不起,只見牠慢慢爬回那個瓶蓋裡,再努力把瓶蓋穿好。黃淑凰嚇壞了,一直對那隻小小的身體說對不起,只見牠慢慢爬回那個瓶蓋裡,再努力把瓶蓋穿好。(黃淑凰提供)

四萬顆換殼  三百個瓶蓋
要幫寄居蟹找家,就得有殼。可是去哪裡找貝殼?
她和同仁列出四個原則:
不去海邊撿,不破壞生態。
不去買,不助長商人濫撿。
只收家裡原本就有、閒置不用的貝殼。
吃海鮮留下來的鳳螺、蠑螺殼,洗乾淨寄來也可以。
消息傳開後,貝殼一箱箱寄來,有些還腐爛長蛆。她在後院洗殼,臭味引來一群野外的寄居蟹,她才發現牠們會吃那些蛆。從那之後,她洗殼時就不再嫌臭,因為知道這些味道對牠們來說,是食物。
她在後院畫一個圈,擺二十個貝殼,同事笑她:「這麼笨,寄居蟹怎麼會自己來換?」
結果第五十五天,第一隻寄居蟹真的穿著她提供的殼走出去,留下的是一個破爛的塑膠瓶蓋。
「我看到那個瓶蓋,當場哭很久。」
後來她一次放五十個、一百五十個,殼很快就被換光。十幾年下來,估計幫了四萬多隻寄居蟹換殼,收集到的塑膠瓶蓋超過三百個。
「那每一個瓶蓋,都是牠們沒家可住的證據。」她說。

黃淑凰和同仁列出四個原則: 不去海邊撿,不破壞生態。 不去買,不助長商人濫撿。 只收家裡原本就有、閒置不用的貝殼。黃淑凰和同仁列出四個原則: 不去海邊撿,不破壞生態。 不去買,不助長商人濫撿。 只收家裡原本就有、閒置不用的貝殼。(黃淑凰提供)
第五十五天,第一隻寄居蟹真的穿著黃淑凰提供的殼走出去,留下的是一個破爛的塑膠瓶蓋。第五十五天,第一隻寄居蟹真的穿著黃淑凰提供的殼走出去,留下的是一個破爛的塑膠瓶蓋。(黃淑凰提供)
黃淑凰在墾丁活動中心,創建了一個寄居蟹的快樂家園。黃淑凰在墾丁活動中心,創建了一個寄居蟹的快樂家園。(黃淑凰提供)

從後院走向教室
這件事不只講給住宿的遊客聽,她決定走出墾丁,到外面去分享。
她申請成為環境教育講師,把課程命名為「寄居蟹安心成家」。面試時,評審聽到題目很驚訝,但也被她的故事打動,最後讓她通過。
現在,她常被邀請到學校、社區演講,會帶著一箱子寄居蟹退下來的塑膠瓶蓋,放在教室前面,一個個拿給孩子看。很多小朋友從此記住一句話:「貝殼不能撿,那是寄居蟹的家。」
她也拍到食蟹獴捕食寄居蟹的畫面,和朋友一起整理,投稿到國際期刊,成為第一份紀錄「食蟹獴吃寄居蟹」的完整影像。
她說自己不是學者,只是剛好待在這個地方,看久了,總會看到一些別人看不到的細節。

黃淑凰申請成為環境教育講師,把課程命名為「寄居蟹安心成家」。黃淑凰申請成為環境教育講師,把課程命名為「寄居蟹安心成家」。(黃淑凰提供)
黃淑凰常被邀請到學校、社區演講,會帶著一箱子寄居蟹退下來的塑膠瓶蓋,一個個拿給孩子看。黃淑凰常被邀請到學校、社區演講,會帶著一箱子寄居蟹退下來的塑膠瓶蓋,一個個拿給孩子看。(黃淑凰提供)
大小朋友從此記住一句話:「貝殼不能撿,那是寄居蟹的家。」大小朋友從此記住一句話:「貝殼不能撿,那是寄居蟹的家。」(黃淑凰提供)

四十三年的活動中心  一整個世代的青春
黃淑凰的故事,其實也和墾丁青年活動中心四十三年的歷史交疊在一起。
這裡曾經是國小畢旅、國中露營、高中工訓、社團幹訓的熱門基地。一車一車的學生從北部、從全台各地來,住在紅磚的三合院裡,夜裡吹落山風、白天聽導覽、看海、做團康。
墾丁青年活動中心總幹事翁嘉賢表示:「近年因為採購招標法、家長觀念改變,學校團體變少,很多人改去住大型飯店或遊樂園旁的旅館。但對不少五、六、七年級生來說,真正記得的,不一定是哪一家飯店,而是那個在紅磚院子裡排隊洗澡、在大禮堂開營火晚會的青春畫面。」
總幹事說,墾丁青年活動中心不只是住宿點,它承載的是四十多年來,全台各地青年共同的回憶。「它服務的是一個世代。」這句話,黃淑凰聽了很有感,她帶過好多梯次的學生,現在有些已經帶小孩回來住,指著她說:「這個阿姨以前也帶過我。」

總幹事說,墾丁青年活動中心不只是住宿點,它承載的是四十多年來,全台各地青年共同的回憶。總幹事說,墾丁青年活動中心不只是住宿點,它承載的是四十多年來,全台各地青年共同的回憶。(攝影/廖儷芬)
黃淑凰帶過好多梯次的學生,現在有些已經帶小孩回來住,指著她說:「這個阿姨以前也帶過我。」黃淑凰帶過好多梯次的學生,現在有些已經帶小孩回來住,指著她說:「這個阿姨以前也帶過我。」(攝影/廖儷芬)
這幾年,墾丁青年活動中心順著時代往永續方向調整:客房改用環保標章清潔用品、餐廳推「綠食餐廳」。這幾年,墾丁青年活動中心順著時代往永續方向調整:客房改用環保標章清潔用品、餐廳推「綠食餐廳」。(攝影/廖儷芬)
「它服務的是一個世代。」這句話,黃淑凰聽了很有感。「它服務的是一個世代。」這句話,黃淑凰聽了很有感。(攝影/廖儷芬)

讓寄居蟹有殼住  也讓記憶有地方回來
這幾年,墾丁青年活動中心順著時代往永續方向調整:客房改用環保標章清潔用品、餐廳推「綠食餐廳」、營隊安排更多生態與環保內容。
黃淑凰的導覽,也跟著變化。
她不只介紹建築、不只帶大家看三大洋,更會在海邊蹲下來,講一隻寄居蟹的故事。
「寄居蟹會長大,殼不會長大,一個殼可以三代輪著住。」她說。
她希望大家記住的,不是「來這裡捐殼」,而是:不要再把貝殼撿走,不要把垃圾留在海邊,讓牠們有真正的家。
退休一年再回來工作,她說其實沒那麼偉大,只是捨不得這個地方,也捨不得這些生命。「一年沒吹到落山風,回來又覺得怪怪的,但心裡是真的很開心。」

黃淑凰希望大家記住的,不是「來這裡捐殼」,而是:不要再把貝殼撿走。黃淑凰希望大家記住的,不是「來這裡捐殼」,而是:不要再把貝殼撿走。(攝影/廖儷芬)
對黃淑凰來說,墾丁青年活動中心,是工作場所,也是她的「殼」。對黃淑凰來說,墾丁青年活動中心,是工作場所,也是她的「殼」。(攝影/廖儷芬)
四十三年來,黃淑凰看著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來來去去,也看著一隻又一隻寄居蟹換下塑膠瓶蓋,穿上真正的家。四十三年來,黃淑凰看著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來來去去,也看著一隻又一隻寄居蟹換下塑膠瓶蓋,穿上真正的家。(黃淑凰提供)
黃淑凰常掛在嘴邊的提醒: 「貝殼留給牠們,記憶留給我們自己。」黃淑凰常掛在嘴邊的提醒: 「貝殼留給牠們,記憶留給我們自己。」(攝影/廖儷芬)



對她來說,墾丁青年活動中心,是工作場所,也是她的「殼」。
四十三年來,她看著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來來去去,也看著一隻又一隻寄居蟹換下塑膠瓶蓋,穿上真正的家。
等著大家再來的,不只是海風和紅磚屋,還有那句她常掛在嘴邊的提醒:
「貝殼留給牠們,記憶留給我們自己。」

延伸閱讀
|屏東|排灣青年的紅藜之夢
2025年03月24日 | 7個月前
屏東|六堆秋收祭 千人打粢粑
2025年11月02日 | 13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