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排灣青年的紅藜之夢

屏東來義排灣族青年的紅藜之路。(周永田提供)
屏東來義排灣族青年的紅藜之路。(周永田提供)

文/記者廖儷芬

在屏東縣來義鄉丹林部落,二峰圳旁有一片紅得發亮的紅藜田,一名開著農耕車載滿紅藜的排灣族青年,叫高華德。他是紅藜產業的重要推手,種植面積更擴展至五甲,成為全臺紅藜產量最多的個人農民之一。

八年前,高華德從營造工地回到故鄉,種下第一批紅藜。「剛開始只是玩票性質啦,沒想到會變成正職。」

當時偶然得知紅藜營養價值高,又碰上父母退休返鄉務農,於是便在自家農田試種。接著有食品公司想跟原住民小農合作收購紅藜。在妻子的鼓勵下,高華德與對方聯絡上,從此開啟農業人生新篇章。

八年前,高華德從營造工地回到故鄉,種下第一批紅藜。八年前,高華德從營造工地回到故鄉,種下第一批紅藜。(周永田提供)

紅藜不易乾燥,颱風是最大敵人

「種紅藜不難,難的是加工與品質控管。」 高華德坦言,紅藜水分多又容易受潮,日晒不易乾燥,品質難穩定,必須用機械烘乾。他投資購置小型烘乾機、篩選機、脫粒機等,將設備逐步到位,以應對逐年擴大的耕作面積。

紅藜屬於冬季作物,適合11月至隔年3月播種。2024年底因連續三個颱風,使原本分批播種計畫被迫壓縮至12月集中種植, 「原本想兩甲、兩甲分批種,但颱風一來,只能一口氣種完,真的很吃力。」 不過紅藜喜冷不怕霜,今年產量預估比去年高出許多,可達20~25公噸。

從小農起步,主動開發合約

高華德的紅藜從家庭農田開始慢慢擴張,「現在我種五甲,還要拜託其他農民幫忙種,才跟得上需求。」 除了與食品公司合作,也主動拜訪生技公司取得保健食品合約。「我會去了解客戶拿紅藜做什麼,像是做萃取液、保健品,這樣我才能更有方向的生產。」

許多年輕人嚮往返鄉務農,卻苦於初期資金不足。他建議年輕人若想投入,應先找到穩定銷售窗口,再投資設備。 高華德也接下前輩的產銷班班長職務,繼續傳承這份產業。「老人家年紀大了,我不想讓這個組織就這樣消失。」

排灣族人與夢幻紅藜田合影。排灣族人與夢幻紅藜田合影。(周永田提供)
高華德不僅是紅藜產業的重要推手,種植面積更擴展至五甲。高華德不僅是紅藜產業的重要推手,種植面積更擴展至五甲。(周永田提供)

與家人一起務農好幸福

「最開心的是每天能和爸爸媽媽一起務農。」 他說,過去長期在外工作,與家人聚少離多,如今每天在田裡說說笑笑,比什麼都幸福。

他種的是原生種紅藜,挑選全紅色品種,因為花青素含量高,最受企業客戶青睞。他希望將紅藜價值推向更多層次,食品、美容、甚至醫藥產業,像是「今年有生技公司找我合作,將紅藜應用在抗癌產品上。」

高華德一步步從最小的農戶,走到如今全臺最大的紅藜生產者之一。「我沒有特別去推銷自己,但只要品質好,自然有人找上門。」◇

「紅藜種得出來不難,難的是加工與品質控管。」 高華德坦言。「紅藜種得出來不難,難的是加工與品質控管。」 高華德坦言。(周永田提供)
紅藜很營養,是高經濟作物。紅藜很營養,是高經濟作物。(周永田提供)
延伸閱讀
屏東|六堆秋收祭 千人打粢粑
2025年11月02日 | 9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