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day Montessori Square」開幕  台中一所為孩子預備的溫暖小學

「Today Montessori Square」開幕了,冠蓋雲集,教育界與在地社團到場觀禮。(廖儷芬/攝影)
「Today Montessori Square」開幕了,冠蓋雲集,教育界與在地社團到場觀禮。(廖儷芬/攝影)

【記者廖儷芬/台中報導】

「今日蒙特梭利實驗教育機構(小學部)」2日 正式在台中揭牌。院區以中式徽派語彙為主體,白牆、灰瓦、花格窗,教室內懸掛寫有「立春」等節氣字樣的傳統燈籠,明亮而安定。開幕典禮冠蓋雲集,教育界與在地社團到場觀禮,創辦人沈登贊、董事長沈伯修皆上台致意。這個團隊自幼兒園起耕耘四十年,如今將版圖延伸到 6–12 歲,並預告中學規畫。

創辦人沈登贊上台致意。創辦人沈登贊上台致意。(廖儷芬/攝影)
這個團隊自幼兒園起耕耘四十年,如今將版圖延伸到 6–12 歲,並預告中學規畫。這個團隊自幼兒園起耕耘四十年,如今將版圖延伸到 6–12 歲,並預告中學規畫。(廖儷芬/攝影)

創校動機
執行長沈妙玲說得直接:「我們知道要給孩子一輩子用得上的能力,所以從環境的『預備』開始。」她把校名縮寫成 T-M-S 來解釋:
T(Time Management)──「AI 的時代節奏很快,孩子要會安排先後順序。每天從生活計畫出發,不是按表操課,而是自己管理時間。」
M(Motivation)──「讓孩子愛學習,才能終身學習。」
S(Square/Social)──「像城市的廣場,混齡交流、互相學習;學到『社交力』,再走向教室以外的 going out。」

執行長沈妙玲說得直接:「我們知道要給孩子一輩子用得上的能力,所以從環境的『預備』開始。」執行長沈妙玲說得直接:「我們知道要給孩子一輩子用得上的能力,所以從環境的『預備』開始。」(廖儷芬/攝影)
沈妙玲說:「像城市的廣場,混齡交流、互相學習;學到『社交力』,再走向教室以外的 going out。」沈妙玲說:「像城市的廣場,混齡交流、互相學習;學到『社交力』,再走向教室以外的 going out。」(廖儷芬/攝影)

蒙特梭利的方法  回到孩子本身
沈妙玲強調,蒙特梭利不是口號,而是一套百年實證系統:「它是用科學的觀察,而不是只有哲學。」課程核心是「宇宙教育(Cosmic Education)」,把知識連成網絡,讓孩子理解萬物關聯,而非片段記憶與考試。「知識的連結會長出智慧。」她說。
在教室裡,抽象概念被具體化。
例如語文:「文法不是只在黑板上畫 S、V,孩子會看到動詞像太陽一樣『給名詞能量』。」
例如自然史:「宇宙大時間線把人類放在極小的一點,孩子因此生出謙卑與責任。」
她補充:「老師要不斷進修,從孩子的提問再去搜尋整合;這份工作辛苦,但看到孩子眼神發亮,就知道走在正道上。」

把知識連成網絡,讓孩子理解萬物關聯,而非片段記憶與考試。「知識的連結會長出智慧。」沈妙玲說。把知識連成網絡,讓孩子理解萬物關聯,而非片段記憶與考試。「知識的連結會長出智慧。」沈妙玲說。(廖儷芬/攝影)
沈妙玲強調,蒙特梭利不是口號,而是一套百年實證系統:「它是用科學的觀察,而不是只有哲學。」沈妙玲強調,蒙特梭利不是口號,而是一套百年實證系統:「它是用科學的觀察,而不是只有哲學。」(廖儷芬/攝影)

預備好的環境與混齡大教室
校舍以混齡的大空間規劃,教具系統化、可視化且可操作;桌椅動線留出大量「自選工作」區,師生以個別或小組節奏運作。學校也把日常禮儀納入課程,從敲門、搬桌到與人交談,延伸為社會參與能力。「優雅與禮儀(Grace & Courtesy)不是形式,是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
這所小學不急著把「AI工具」塞進每一節課。沈妙玲說:「我們會在寒暑假或專題時請專家陪孩子做 project,平日學校的責任是把配方準備好。」當孩子需要外出觀察河口、地形或博物館,「小而美」的規模讓行動更靈活,三人或十人就能出發,學習回到真實世界。

校舍以混齡的大空間規劃,教具系統化、可視化且可操作。校舍以混齡的大空間規劃,教具系統化、可視化且可操作。(廖儷芬/攝影)
桌椅動線留出大量「自選工作」區,師生以個別或小組節奏運作。桌椅動線留出大量「自選工作」區,師生以個別或小組節奏運作。(廖儷芬/攝影)
沈妙玲說:「我們會在寒暑假或專題時請專家陪孩子做 project,平日學校的責任是把配方準備好。」沈妙玲說:「我們會在寒暑假或專題時請專家陪孩子做 project,平日學校的責任是把配方準備好。」(廖儷芬/攝影)

團隊與承先
首任校長王欽哲有多年公私校行政經驗,帶領師資完成國際蒙特梭利主教證照;學校與各地實驗教育團隊交流,以教具示範與操作建構基礎能力,再以統整連結出跨學科視野。
董事長沈伯修提到承襲父母精神:企業回饋社會、辦學務實持久;沈登贊回望四十年前在台中創園的初心,如今看到「完整學制」逐步成形,直言是「延續、也是交棒」。

董事長沈伯修(左二)提到承襲父母精神:企業回饋社會、辦學務實持久。董事長沈伯修(左二)提到承襲父母精神:企業回饋社會、辦學務實持久。(廖儷芬/攝影)
首任校長王欽哲有多年公私校行政經驗,帶領師資完成國際蒙特梭利主教證照。首任校長王欽哲有多年公私校行政經驗,帶領師資完成國際蒙特梭利主教證照。(廖儷芬/攝影)

家長與社群
現場來賓逾兩百人,包含大學與中小學教育界、扶輪社、校友會與幼教團體。許多家長受訪時關注兩件事:孩子是不是每天想上學?學校是否尊重個別差異?對此,沈妙玲回應:「我們以『自選與責任』設計進程,讓孩子在群性互動中維持專注與熱情。」

「Today Montessori Square」的學生制服。「Today Montessori Square」的學生制服。(廖儷芬/攝影)
現場來賓逾兩百人,包含大學與中小學教育界、扶輪社、校友會與幼教團體。現場來賓逾兩百人,包含大學與中小學教育界、扶輪社、校友會與幼教團體。(廖儷芬/攝影)

建築與氣質
外觀取自中式傳統,並以暖色燈籠與木質語彙降低距離感;走入教室後,材料、模型、卡片與圖表排列有序,像一座能被「使用」的博物館。氛圍節制,不追求聲光刺激,卻讓孩子知道:知識可以被觸摸、拆解與重組。
這不是一場喧嘩的開幕,而是一個團隊把四十年的幼教經驗,沉到小學現場。從時間管理、學習動機到社交力,從宇宙觀到日常禮儀,學校要做的,是把環境與方法準備好,讓孩子把學習當成自己的事。
沈妙玲說:「我們希望給孩子一輩子用得上的能力。」在台中,這間以科學與人本為底的「預備好的學校」,正式上線。

材料、模型、卡片與圖表排列有序,像一座能被「使用」的博物館。材料、模型、卡片與圖表排列有序,像一座能被「使用」的博物館。(廖儷芬/攝影)
從宇宙觀到日常禮儀,學校要做的,是把環境與方法準備好,讓孩子把學習當成自己的事。從宇宙觀到日常禮儀,學校要做的,是把環境與方法準備好,讓孩子把學習當成自己的事。(廖儷芬/攝影)
沈妙玲說:「我們希望給孩子一輩子用得上的能力。」在台中,這間以科學與人本為底的「預備好的學校」,正式上線。沈妙玲說:「我們希望給孩子一輩子用得上的能力。」在台中,這間以科學與人本為底的「預備好的學校」,正式上線。(廖儷芬/攝影)
延伸閱讀
補習班遭冒名卻受罰 立委提四訴求
2025年10月23日 | 11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