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鼻頭角「吉他洞」 專業帶路的隱密海岸行程
新北瑞芳鼻頭角的觀景平台大家都去過,但藏在海岸線底下的那串海蝕洞與岩縫,大多數人一生一次也未必遇上。登山專業領隊洪煮刃帶著友人沿著海岸線前進,順著退潮的短短窗口走進岩壁深處,拍下許多平常看不到的畫面,巨石相互擠壓、海水從裂縫底部湧上、頭頂的落石像被卡住一樣懸在半空。那些畫面真實地提醒:這不是一般步道,而是一段需要經驗帶路的地形。
大岩壁之間的入口 海蝕縫從腳下開始
隊員站在巨岩之間,必須用雙手扶住岩壁保持平衡。腳下的石面並不平整,有些甚至是海浪長年沖蝕造成的碎裂。這裡不是自然形成的步道,也不是遊客區能看到的景象,而是一條「海蝕裂隙」,海水沿著岩層的弱線反覆進出,把縫隙越削越深,最後變成肉眼可見的通道。
這種地形有個共同點:
看起來穩,其實很多地方是中空的。
洪煮刃也不斷提醒,不熟路況不能亂走,腳踩的每一塊石頭都可能不是原生地形,而是多年崩落堆起的。
洞室裡的亮光 海浪切出來的「天窗」
其中幾張照片,是從洞裡往外拍的。隊員站成剪影,前方是一個朝向海面的開口。洞內的岩層呈現整齊的水平紋路,那是這片海岸特有的砂岩結構,被海浪從側邊慢慢削出深度。
洞口上方的開口,是海蝕洞常見的結構,像是被挖空的「天窗」。海浪從底部推進、岩壁從內部削弱,上方岩層承受不了重量時會坍落,最後就形成一個透光的洞。
這個角度也說明:
能不能進洞,完全要看潮。
浪不小,如果潮再高一點,整段通道會直接被浪封住。
海蝕平台的紋路 真實的「海浪刻痕」
走出洞口後的海蝕平台,從照片上可以看出像龜裂般的紋路,那不是人工,而是浪與砂粒長年刻出的線。在地質學中叫「海蝕溝」與「海蝕凹穴」,常出現在砂岩或泥岩的沿海。
可惜的是,這種平台表面常帶有濕氣與海藻,看起來平坦,實際上滑得很。
洪煮刃拍攝的畫面中,海浪在旁邊拍岸,退潮線非常明顯,提醒走的人:海浪能到的地方,就不算安全地面。
往下望的裂口 海水像在呼吸
有一張俯拍的照片,岩壁裂縫中海水不斷往上衝,看起來像在喘息,那是典型的海蝕溝槽。海底若有連通的通道,浪一大,整股力道就會沿著裂縫往上送。
這也是這一路最危險的地形之一:
掉下去不是落地,是直接掉進浪裡。
岩縫越走越窄 落石就在頭上
另一段則是全隊穿越狹窄的縫。上方橫躺著一塊大石,像被卡住一般,但其實那是坍塌後剛好被夾住的「夾持型崩塊」。
這種地方的特點是:
石頭看似穩固,其實沒有固定
下方碎石表示此處曾經掉落過
任何震動都可能讓碎石位移
洪煮刃帶著隊員一個一個通過,也是依照地形判斷風險,不是「能走就走」,而是「確認安全再走」。
最關鍵的一段 要靠繩索上下的陡坡
洪煮刃抓著粗繩下降,是這段路最具有挑戰性的部分。繩子上段綁在岩塊上,看得出繩子經過海風與潮氣的長期磨損。
這裡沒有固定設備,一切都靠當地山友與領隊的經驗維持。
一般人看到繩子會以為是保護,但洪煮刃很清楚:
繩子只是輔助,真正重要的是判斷重心與踩點。
一旦腳沒踩好,就是往海邊滑下去。
真正走出來時 才感受到海浪的聲音
最後一張洞口照片,看出去是湛藍的海。站在洞裡看海,跟站在岸邊看海完全不同,海浪聲在岩縫中被放得更大,甚至能感到氣流從洞口往裡面推。
這樣的景象不常見,是因為要看見它,必須同時符合:
要退潮
要天氣穩定
要知道從哪個裂縫能進
還要有人帶
這些「條件都剛好」的時候,才走得到。
不是景點 是一段靠判斷力才能抵達的密境
大家站在鼻頭角的階梯前,看得出走完後的放鬆與成就感。
這不是觀光導覽,也不是一般步道,而是一段對地形要求高、必須靠專業領隊帶路的海蝕洞體驗。
鼻頭角的這些岩縫、海蝕洞與海蝕平台,是海岸地質的真實縮影。但它的危險也是真實的,浪、落石、潮汐、溼滑,每一項都不容大意。洪煮刃一路細心帶隊,也用照片提醒大家:
有些地方不是不能去,而是要知道怎麼去、何時去、跟誰去。
這也是海岸密境最珍貴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