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天惜地的日常詩篇 記錄台灣鄉間風情畫

濛濛霧氣籠罩了整片綠意,一位長者蹬著腳踏車,沿著田埂緩緩前行。車身微舊,鐵輪嘎嘎作響,他的背影微彎,卻穩穩當當。那是無數個台灣清晨的縮影,這裏沒有喧囂,只有風吹稻浪與田水倒影。
這是攝影家 Kimball Wen 鏡頭中的一幕,熟悉得讓人鼻酸。曾幾何時,這樣的身影從我們的日常消失,但他用照片把它們一一找回。
一雙老手的收穫 是土地的恩典
另一張照片中,一雙佈滿歲月痕跡的手正緊握著兩條翠綠絲瓜,這位長者穿著灰褲、條紋襯衫,手中的刀彷彿還殘留著藤蔓的汁水。沒有擺拍,沒有多餘修飾,這樣的畫面,是台灣農村裡最常見的真實。
我們往往忘了,餐桌上的每一盤菜,都是一雙雙粗糙卻溫暖的手,從清晨忙到黃昏,從日頭赤焰直到雨水交加換來的。這些影像,提醒我們該對土地說聲謝謝,該對農人說聲感恩。
騎車的婦人 騎的是歲月與勤勞
有時候,一個瞬間就能說盡整個故事。一位阿嬤穿著紅上衣,腳踏單車、車籃放著水桶,一路騎過紅磚牆與香蕉樹叢,嘴角掛著微笑。那笑,不是為了鏡頭,而是日子過得踏實的笑。
還有另一位婦人扶著早期的茄芷袋,一路從街口騎入村中小巷,她的身影在午後陽光下拉得長長的,彷彿是一首寫給土地的長詩,一路讀下去,會讀到柴米油鹽,也會讀到愛與堅韌。
雨水與露珠 是自然寫的情書
Kimball Wen 的鏡頭不只愛人,也愛風、愛雨、愛光。那張雨後的野草照片,畫面裡的露珠顫顫欲墜,在細細的枯草上閃爍。那不是誰故意噴的水珠,而是真真正正的天落甘露。
還有一張照片,是倒影中的插秧人,黑白色調下水面泛著粼粼光影,那是天地間最柔和的一場合作。種子落土、影子落水,人生不也如此?放下,才會長出希望。
舊厝、花叢、甕與瓦斯桶
一張張照片拍下的,不只是景,也不是為了「鄉村美學」而刻意構圖,那些畫面只是剛好發生,就被好好記錄。
老三合院門前,開著幾叢盛放的杜鵑花。牆角邊,兩個裂了的陶甕和一桶生鏽的瓦斯並肩站著,像是老朋友的沉默對話。甕裡曾裝著醃蘿蔔、米酒,瓦斯桶上可能還留有去年冬天燒水煮茶的記憶。
還有,那黑白影像中搭在樹枝上的舊手套,正中央放了三朵鮮紅的小花,那是攝影者與這片土地最浪漫的互動,不說話,也懂得彼此的溫柔。
生活本身就是風景
Kimball Wen 並沒有刻意追尋壯麗的大山、大海。他的相機對準的,是田邊小路,是老農的手,是蝶飛葉落,是日常中的那一點微光。
也許,在城市裡奔波的我們,早已忘記如何駐足。但這些照片提醒我們,幸福其實很簡單,它就在一口菜甕、一株花、一聲清晨的鳥鳴之中。
土地從來沒有辜負過我們,只要我們願意看,它就會靜靜地告訴我們:有光、有水、有種子、有手,就能活得很踏實。
感謝你曾經這麼好地活著
這不是展覽的說明文字,也不是鄉村旅遊指南,這是一封寫給台灣鄉間的情書。
謝謝 Kimball Wen 讓我們重新看見這些片段。
謝謝這片土地,讓我們有根、有家、有心。
願我們都能惜福、惜景、惜人情,在每日奔波之餘,也不忘低頭看一看腳下走過的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