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部落帶回正軌 專訪大鳥部落頭目王中山

這些年,王中山帶著部落把祭儀的順序、行程、位置、禮節重新復振回來。(王曉彤提供)
這些年,王中山帶著部落把祭儀的順序、行程、位置、禮節重新復振回來。(王曉彤提供)

【記者廖儷芬/台東報導】

「傳承不是喊,是做很多年。」
台東大武鄉大鳥部落的頭目王中山(發塞‧答給帆)不常抬高聲音,也不習慣用華麗詞彙談傳承。
他坐在大武國小體育館椅子上,語速不快,卻句句沉穩。
「以前我一直以為,文化傳承不是我的事。」
語氣平平,像在說一件舊事。
直到十多年前的八八風災。
道路中斷、族人被迫撤離,資訊斷線,抱怨、指責充滿耳邊。
那場混亂,讓他突然明白,有人必須站出來。
「八八風災把我打醒,是祖靈在叫我站出來。」
他不談口號,只談行動。

台東大武鄉大鳥部落頭目王中山(發塞‧答給帆)。台東大武鄉大鳥部落頭目王中山(發塞‧答給帆)。(廖儷芬/攝影)
十多年前的八八風災。 道路中斷、族人被迫撤離,資訊斷線,抱怨、指責充滿耳邊。 那場混亂,讓王中山突然明白,有人必須站出來。十多年前的八八風災。 道路中斷、族人被迫撤離,資訊斷線,抱怨、指責充滿耳邊。 那場混亂,讓王中山突然明白,有人必須站出來。(王曉彤提供)

儀式不是遊戲
「做文化,很累。」
王中山沒有誇張的形容,只是很確定。
這些年,他帶著部落把祭儀的順序、行程、位置、禮節重新復振回來。
有一年,小米祭期間,青年在會所玩氣球,他當場記在心裡。
「那個時間,不是該玩的時候。」
隔年,他乾脆把青年帶上山採竹。
不是砍一砍扛回來就算了。
要懂竹子老嫩,挑直的、看坡度方向;遇到蜂群,要知道怎麼處理。
孩子在山裡安靜下來,重新記起「敬畏」。
那次之後,「儀式不是玩」,變成身上的記憶,而不是大人的提醒。

王中山表示,要懂竹子老嫩,挑直的、看坡度方向。王中山表示,要懂竹子老嫩,挑直的、看坡度方向。(王曉彤提供)
傳承,不是口號。王中山說是孩子願意站出來、家長願意站進來、部落一起站好。耆老們會帶著青年上山,認識植物和學習砍竹子的技能。(王曉彤提供)

規矩立好 孩子就站起來
年祭期間,禁止玩手機。
規則不是寫在紙上,而是說清楚:
「一個人玩,我就收全部的手機。」
青年互相提醒,知道不是為了限制,而是為了尊重與嚴肅性。
「在會所長大的孩子,跟沒在那裡長大的,真的不一樣,現在家長或青年都會主動報名,因為他們看到差距與改變。」
他的語氣帶著觀察,不帶責備。
他也不把權抓在手裡。
「領袖不能永遠自己來,孩子會不自在。
我交給青年去做,我在旁邊看,只要方向不偏,重要的是讓青年獨立成熟起來。」

祭儀當下,禁止族人玩手機, 規則不是寫在紙上,而是說清楚。祭儀當下,禁止族人玩手機, 規則不是寫在紙上,而是說清楚。(王曉彤提供)
「在會所長大的孩子,跟沒在那裡長大的,真的不一樣,現在家長或青年都會主動報名,因為他們看到差距與改變。」王中山說。「在會所長大的孩子,跟沒在那裡長大的,真的不一樣,現在家長或青年都會主動報名,因為他們看到差距與改變。」王中山說。(王曉彤提供)
交給青年去做,王中山就在旁邊看,只要方向不偏,重要的是讓青年獨立成熟起來。交給青年去做,王中山就在旁邊看,只要方向不偏,重要的是讓青年獨立成熟起來。(王曉彤提供)

一條領巾 不是紀念品
部落青年吳喆,是這段路上最好的註記。
「這孩子三歲就在等待。」
等待長大、等待服務部落、等待有一天能拿到領巾。
白色、黃色、再到紅色。
今年他接過黃領巾,媽媽親手幫他穿上族服、綁上領巾。
長輩在場、青年在場、家長在場。
儀式簡單,但每個人都看在眼裡。
「領巾不是紀念品,是責任。」
每一次進階,都由耆老與傳統領袖評斷,
要看孩子有沒有服務、有沒有做到部落交代的事。
沒有做,就不能跳級;做得好,才能往上。
不是表演,不是舞台,
而是部落認可的一刻。
「那種榮耀,別人給不來,只有部落給得出來。」

每一次進階,都由耆老與傳統領袖評斷, 要看孩子有沒有服務、有沒有做到部落交代的事。每一次進階,都由耆老與傳統領袖評斷, 要看孩子有沒有服務、有沒有做到部落交代的事。(王曉彤提供)
部落青年吳喆,是這段路上最好的註記。 「這孩子三歲就在等待。」王中山說。部落青年吳喆,是這段路上最好的註記。 「這孩子三歲就在等待。」王中山說。(王曉彤提供)
今年他接過黃領巾,媽媽親手幫他穿上族服、綁上領巾。今年他接過黃領巾,媽媽親手幫他穿上族服、綁上領巾。(王曉彤提供)

家長站進來 孩子才站得穩
王中山要求:青年進階時,一定至少要有家長在場。
不是規定,而是信念。
「孩子的榮耀,被家長看見,他的心就會站在部落裡。」
曾有一位與父親非常疏遠的青年,他堅持「一定要請爸爸來」。
儀式後,父親抱著孩子,他站在旁邊,看得心裡酸、眼睛紅,到現在想起那畫面,
王中山還是非常感動。
「傳統不是只有歌舞,是讓家庭回到一起。」

「孩子的榮耀,被家長看見,他的心就會站在部落裡。」王中山說。「孩子的榮耀,被家長看見,他的心就會站在部落裡。」王中山說。(王曉彤提供)

不靠雄鷹羽毛站高 靠謙卑站穩
有人問他:身為傳統領袖,為何不戴三隻鷹羽?
他笑著回答:
「羽毛只是象徵。到別的部落,要尊重當地的領袖,要謙虛。」
因此,他帶青年四處交流,彼此走動、彼此學習。
而且立下規矩:
「只要出門交流出事或諭矩,青年之夜就不要辦。希望部落青年要珍惜。」
領袖不是抬高,而是帶著人走。

王中山表示:「只要出門交流出事或諭矩,青年之夜就不要辦,希望部落青年要珍惜。」王中山表示:「只要出門交流出事或諭矩,青年之夜就不要辦,希望部落青年要珍惜。」(王曉彤提供)
11
王中山認為青年會是部落的希望,要讓他們了解自己的根。(王曉彤提供)

服飾不是觀光道具
南迴排灣服飾以藍為主,因為這裡的人上山、下海,「藍」是生活的顏色。
曾經大家只穿背心,他硬是把整套傳統族服穿回來。
「剛開始大家笑,現在沒穿反而覺得奇怪。」
青年服飾、披風、佩刀,很多都是帶孩子自己做。
不是為了好看,而是每件衣服都有生活智慧。

王中山說:「到別的部落,要尊重當地的領袖,要謙虛。」大武鄉大鳥部落傳統服飾。(王曉彤提供)
南迴排灣服飾以藍為主,因為這裡的人上山、下海,「藍」是生活的顏色。南迴排灣服飾以藍為主,因為這裡的人上山、下海,「藍」是生活的顏色。(王曉彤提供)

gama 的責任
部落喊他「gama」,是父親的意思。
而被誤解的「納貢」,他也講得清楚:
「不是吃好用好,是要照顧沒有能力的家人、孤兒。」
青年受傷、家長擔心,他親自去說明、道歉、負責。
「做領袖,不是高高在上,而是扛。」
當部落面對現代:選舉、遷居、分裂
他不諱言:
「選舉害部落傷一半,大家各自站隊,講到政黨就不往來。」
他的做法不是吵、不是喊,而是守住核心。
傳統祭儀抓穩、青年在一起,心不散,人就不散。
八八風災後,政府蓋的永久屋,規劃要抽籤、打散原來的鄰居,王中山拒絕了。
「鄰居就是鄰居,重新配,人要從零開始。」
目前大鳥部落居住的地方,立柱那天族人都來了,他覺得那一片地保留的不是房子,而是情感。
「不是挑釁或不配合,是部落情感不能斷線。」

「做領袖,不是高高在上,而是扛。」王中山說。「做領袖,不是高高在上,而是扛。」王中山說。(王曉彤提供)
傳統祭儀抓穩、青年在一起,心不散,人就不散。傳統祭儀抓穩、青年在一起,心不散,人就不散。(王曉彤提供)

眼淚不是軟弱 是看見希望
訪問過程中,他不只一次落淚。
說到青年站出來、家長回來、外地部落願意一起走,他就止不住眼淚。
「有時我也想,幹嘛做得那麼累?
可是這一代不做,下一代不一定會懂。
我懂的、我能守的,我就交給下一代。」
他的話不大聲,卻實在。
文化不是喊,是慢慢做;
不是一天,是很多年;
不是只有歌舞與服飾,而是生活、責任、榮耀。

訪問過程中,他不只一次落淚。 說到青年站出來、家長回來、外地部落願意一起走,王中山就止不住眼淚。訪問過程中,他不只一次落淚。 說到青年站出來、家長回來、外地部落願意一起走,王中山就止不住眼淚。(王曉彤提供)
我懂的、我能守的,我就交給下一代。」 王中山的話不大聲,卻實在。我懂的、我能守的,我就交給下一代。」 王中山的話不大聲,卻實在。(王曉彤提供)
王中山表示,文化不是喊,是慢慢做; 不是一天,是很多年。王中山表示,文化不是喊,是慢慢做; 不是一天,是很多年。(王曉彤提供)
這些年,王中山把部落帶回正軌, 靠山林、靠規矩、靠家庭、靠祖靈, 也靠一條條領巾。這些年,王中山把部落帶回正軌, 靠山林、靠規矩、靠家庭、靠祖靈, 也靠一條條領巾。(王曉彤提供)

這些年,王中山把部落帶回正軌,
靠山林、靠規矩、靠家庭、靠祖靈,
也靠一條條領巾、一次次上山、一次次落淚。
傳承,不是口號。
是孩子願意站出來、家長願意站進來、部落一起站好。

延伸閱讀
把苦熬成甜 把山走成路
2025年10月31日 | 2天前
臺東|十大茶農打造紅烏龍城市IP
2025年10月16日 | 17天前
騙國人赴泰緬淪豬仔 檢起訴4嫌
2025年09月01日 | 2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