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向陽的船. 逆風前行 ——專訪「向陽薪傳木工坊」莊文毅
從多良車站往上走,一棟面海的舊式瓷磚校舍靜靜矗立。這裡曾是荒廢十年的多良國小,2010年由清華大學網路文教基金會募資重整,與在地夥伴共同將閒置教室轉化為工坊空間。莊文毅接手經營後,直言不諱地說:「我們成立的初衷,希望讓偏鄉有更多的工作機會。」
工坊的技術脈絡,可追溯至公東高工與瑞士神父錫質平的木工傳承。在黃清泰校長與校友的機械支援與人才培訓下,師傅們從基礎扎根,逐步練就扎實的木工技藝。
從工藝到公共藝術的兩難
莊文毅曾設計「天使之翼」作為入口意象,吸引大量遊客拍照打卡。然而現實卻是「硬體成本暴增,收入卻未跟上」。工坊需穩定養活8至9位同仁,加上水電、房租與薪資,每月固定支出至少五十萬元。疫情三年、接連的颱風與地震,更讓原本旺季的寒暑假失去應有營收。「常常到了月底,都在煩惱這筆薪水該怎麼發。」他苦笑著,不掩疲憊。
將木工化為船 化為課程
近年,工坊將重心轉向「南島海洋文化」。莊文毅把造船流程數位化、分工化,降低參與門檻:有人裁木條、有人黏合、有人打磨,最終組裝成能實際下水的南島邊架舟。去年他們完成了六艘船,部分於南投工藝中心、史前博物館、卑南遺址公園展出,三艘交付長濱船團作為訓練用船。國小學童則透過模型DIY,一邊組裝,一邊聆聽南島航線的故事。
找回海的記憶
莊文毅常感嘆,台灣人吃海鮮很專業,對「海洋」卻十分陌生。他談南島語族的遷徙歷史、航海指引的星象與洋流,也提及2027年夏威夷雙體遠洋舟將訪台,「台灣自己也該有一艘大洋支架舟去迎接。」目前工坊正為打造8公尺雙體船募款,材質優先選用輕韌的台灣杉,目標是承載6至8人,可以航行更遠的南島支架舟,讓文化真正航向海洋,而不僅止於博物館中的展示。
讓餐桌也有原民文化基因
觀光不該只是打卡。工坊在對面開設小小的「食工坊」,推出月桃檸檬、刺蔥水餃、醃肉披薩、飛魚卵披薩等創意餐點,食材多來自山海與部落手作。這些料理讓部落媽媽能在家賺取收入,孩子的教育費不再需要仰人鼻息。木作商品則走向「有故事的實用物」:樹葉盤、木紋滑鼠墊、漂流木筆座,以及一整排南島小船模型,展開便是一堂認識海洋文化的旅程。
困境與堅持
營運最冷清的幾個月,莊文毅坦言「營運真的很辛苦」。所幸朋友借款、志工支援、縣府協助,一關一關撐了過來。「每次快過不去,就會有天使出現。」為維持營運,園區改推最低消費制,活動結合深度導覽與「查拉密尋寶」走讀十關,讓訪客不只喝咖啡,更能帶走一段地方史與海洋記憶。
莊文毅的願望
他自認不是木工師傅,而是將造船流程建模、拆件、分工的工業設計師;真正厲害的,是一群肯學的在地師傅與媽媽。「我們要說自己的精彩故事,讓年輕人願意回鄉發展。」
現階段的夢想是完成第一艘完全自主設計的8公尺雙體船、讓更多孩子親近海洋、乘風觀潮、仰望星象,使多良不再只是「天使之翼」的背景,而是南島海洋文化的入門推廣基地。
海風強勁,日子艱難,但他仍堅持將船推向大海——讓船還在海上航行,讓產業留在工坊,偏鄉就能多一份工作、孩子身邊就多一位陪伴的大人,文化也才能真正活下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