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之間的實景紀錄 鏡頭下的金崙與清水斷崖

攝影家康明義形容,這次上台東金崙山上的拍攝點「真是不容易……又遠又坎坷又陡」。蜿蜒的山路一路盤上,越過幾段狹窄陡坡後,眼前才出現那片熟悉又遼闊的藍。金崙聚落靜靜地依著山與海而居,南迴高架橋沿著海岸延伸,鐵路與公路並行,將人與物資帶進這片山海之間的土地。
從高處望去,太平洋在陽光下呈現層次分明的藍,遠方的雲層交替變化,為畫面添了幾分動態感。山腳下的河川沖積地清晰可見,雨季沖刷過的河道與平日的寧靜形成對比。康明義說,這樣的景色,不只是風景照,更記錄了金崙的生活背景。
海岸曲線與日常節奏
金崙外海的曲線,從山頂俯瞰,像是柔和卻穩定的筆觸,延伸到視線的盡頭。高架橋上偶爾駛過的車輛,速度雖快,但在這片開闊的背景下,顯得特別渺小。鐵道旁的房屋、球場,以及零星的農地,都像是畫布上的細節,靜靜存在。
在康明義的照片裡,金崙的顏色很真實——山的綠、海的藍、土地的灰褐,以及居民屋頂的鮮亮色塊。這些顏色構成了金崙的日常,也讓人想起這裡的慢節奏生活。
清水斷崖的恢復
離開南迴,康明義的鏡頭轉向花蓮的清水斷崖。他提到:「有別於地震當下的斷壁殘垣,清水斷崖幾乎已恢復昔日壯麗的景觀,吸引不少遊客在崇德觀景台駐足觀賞。」
站在觀景台上,面前是筆直落入海中的峭壁,腳下是浪潮拍打岩岸的聲音。海面在陽光映照下,反射出一片銀光,與藍天相互映襯。斷崖的岩石層理與植被,在近距離觀察時,能看見歲月與自然力量的痕跡。
遊客的駐足與凝視
崇德觀景台上的人不多,但每位到訪者都花了些時間停留。有的倚著欄杆拍照,有的靜靜看著遠方的海面。海面上偶爾可見小小的船點綴其中,襯托出海域的廣闊。
旅人站在平台上閱讀解說牌,背景是無邊的海與雲。這一幕沒有刻意安排,卻捕捉到人與景互動的自然狀態。
從金崙到清水斷崖,兩地相距遙遠,一個藏在南迴山路深處,一個挺立在花東縱谷的東緣。但在康明義的影像中,它們有著共同的特點,都是山海交會之處,都是需要親自走一趟、花時間抵達的地方。
康明義不急於在一處拍下大量照片,他更在意的是觀察當下的天色、光線與環境的真實面貌。他的照片不追求誇張的色彩,而是忠實呈現眼睛所見,讓人透過影像,感受到現場的空氣與溫度。
回到現場的感覺
無論是金崙的陡坡之後、還是清水斷崖的觀景台邊,照片之外的故事都在康明義的敘述中被補全。拍攝的路程、抵達時的心情、與景相處的時間,這些都是影像的一部分。
對他而言,攝影不只是「按下快門」,而是將一次完整的親歷過程記錄下來。山路的顛簸、海風的鹹味、陽光在雲縫間灑落的瞬間,都是無法透過網路即時傳達的感受。
康明義說,照片只是開端,真正的收穫,是在這些景色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