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海下的盛會 噶瑪蘭族新社部落豐年祭

「來自花蓮pateRongan新社部落的約定,每年八月的第二個週末,是噶瑪蘭族的豐年祭典 qatabanan。」
也是部落人的纖維創作者陳淑燕這樣寫下,並用鏡頭捕捉了屬於部落的盛會。
這個祭典,從幾天前就開始。族人齊心準備場地,搭建舞台,整理服飾,迎接一年一度最重要的日子。八月九日當天,族人慎重換上傳統服飾,頭戴禮帽、腳纏綠色腳飾,肩上背著象徵噶瑪蘭族身分的情人袋,由頭目帶領從耆老開始的年齡階級到青年階級再到青少年階級,大家手牽著手,唱著噶瑪蘭族的傳統歌謠,步伐一致地走向祭場。這是一個屬於族人的日子,也是族人邀請祖靈共同參與的日子。
傳統歌謠與舞蹈
祭典在迎靈儀式中展開。祭場中央,頭目與長老們手持酒與檳榔,吟唱古老歌詞,邀請祖靈降臨。隨後,一首首族語歌謠響起,男女老少手牽手圍成大圈,步伐整齊一致,唱和著「qatabanan」的旋律。
晚宴中的娛樂活動,青年們戴著螢光眼鏡,將傳統服飾與現代趣味結合,增添了一絲年輕的玩笑氣氛。這並沒有削弱莊重,反而顯示出文化與時代並行的生命力。長者在月光下牽起大家的手,笑容帶著安定的力量,領著隊伍邁向夜色。
宴客與共享 社群的力量
傍晚後,祭場周邊的帳篷亮起燈火,婦女們端出一盤盤料理:烤山豬肉、糯米飯、野菜,族人彼此互相祝福,共享一年辛勤後的收穫。這不只是宴席,更是一種分享精神的展現。
舞蹈與歌聲從未停歇。孩子們模仿大人動作,青年舞者展現力與美的步伐,長輩們則在中央靜靜觀看,偶爾點頭,偶爾輕聲合唱。這種場景,是文化如何透過一代一代的身體記憶而延續的最好註解。
今年出現月光海 圓滿的告別
「送靈時大家在草地上手牽手圍著圈圈,望向天上,月正圓。」
這句話,陳淑燕特別記錄下來。
當祭典進入尾聲,族人再度圍起大圈,手拉得更緊,腳步更穩。領唱與應和歌聲此刻有著一種收斂與安定。滿月高掛,銀色月光映照整個草地,彷彿祖靈也在天空應和。
從高處俯瞰,族人、來賓與青年合而為一,形成一個巨大的圓。圓,是族人心中的象徵,代表團結,也代表與自然的和諧。
歷史與當下 噶瑪蘭的身影
噶瑪蘭族是臺灣的平埔族群之一,世居宜蘭平原,後因漢人入蘭開墾,部分族人不得已移居花蓮、臺東等地。新社部落便是花蓮縣噶瑪蘭族的重要聚落之一。
豐年祭在噶瑪蘭族的語言裡稱為 qatabanan,意思是「聚在一起、分享與感恩」。它不僅是慶祝農作收成的節日,更是族人透過儀式凝聚身分認同的方式。
每年的豐年祭,不僅召喚族人回家,也邀請朋友共享。大家圍圈舞蹈手牽手、肩並肩,一起吟唱著歌謠,有領唱者其他人一起應合。這正是噶瑪蘭文化裡最動人的一部分:以舞為語言,以圈為連結。
一股整體律動的潮
「穿上族服的樣子,手牽手一起舞蹈、一起唱族語歌謠,跟著一股整體律動的潮。」
陳淑燕的話,像是對這場祭典最好的註解。
從迎靈到送靈,從日出到月圓,噶瑪蘭族的豐年祭記錄著族群的生命節奏。那是一種腳踏土地的堅定,也是一種代代相傳的承諾。
在月光映照下,這個約定依舊持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