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上花蓮夏天 視覺與心靈的輕聲對話

橘紅與紫藍交織的天際倒映在水面,整座海彷彿成了畫布。(陳明忠提供)
橘紅與紫藍交織的天際倒映在水面,整座海彷彿成了畫布。(陳明忠提供)

【記者廖儷芬/花蓮報導】

當第一道晨光從太平洋邊際攀上東海岸,花蓮的清晨,像是天地間默契的邀約,一場視覺與心靈的輕聲對話。攝影家陳明忠站在濕潤的礫石岸邊,按下快門的剎那,他用影像捕捉了這座城市最溫柔的時刻。

這不是刻意安排的旅程,而是熟悉土地召喚之下的自然回歸。從花蓮港邊的浪頭到港邊的紅燈塔,從衝浪少年破浪而出的瞬間,到划著獨木舟的旅人靜靜滑過黎明餘暉,這些畫面並非觀光廣告裡的華麗濾鏡,而是真真實實發生在花蓮人與這片海洋之間的日常。

日出朝霞染紅海面,浪花輕拂礫灘,一顆石頭靜靜佇立,彷彿聽見大海的低語。日出朝霞染紅海面,浪花輕拂礫灘,一顆石頭靜靜佇立,彷彿聽見大海的低語。(陳明忠提供)
從花蓮港邊的浪頭到港邊的紅燈塔。從花蓮港邊的浪頭到港邊的紅燈塔。(陳明忠提供)

衝浪與日光共舞的片刻

清晨,花蓮東岸已經被一層金藍相交的光線包裹。少年脫下T恤,光著膀子推著立式衝浪板,站進拍岸的浪中。他不是為了炫技或表演,而是為了與海保持一種連結。這裡沒有商業氣息的沙灘傘,只有踏實的礁岩與泡沫。那一刻,波光閃爍,浪花像是海洋給予的掌聲。

陳明忠將手機鏡頭拉遠,少年身影在浪峰之上像一筆揮灑自如的書法,力與美,安靜地並存。他說:「這樣的畫面,不需要任何修飾,它本來就美得令人屏息。」

波光閃爍,浪花像是海洋給予的掌聲。波光閃爍,浪花像是海洋給予的掌聲。(陳明忠提供)
衝浪者奮力衝進浪中,那是一場與自我對話的旅程,也是一段與海的契約。衝浪者奮力衝進浪中,那是一場與自我對話的旅程,也是一段與海的契約。(陳明忠提供)

天空與海面上的浪漫行旅

而另一側,幾艘彩色獨木舟緩緩劃入海中,背後是晨曦中微亮的城市輪廓。船槳劃過水面,激起一圈圈漣漪,那是人與自然溝通的方式之一。夕陽的餘燄還未完全退場,橘紅與紫藍交織的天際倒映在水面,整座海彷彿成了畫布。

岸邊的隊員們穿著救生衣,互相招呼著,像是準備啟程的冒險者,卻多了幾分從容與信賴。他們的笑聲輕輕地飄上來,沒有喧鬧,只有一種熱愛生活的聲音。

成排獨木舟在晨光中前行,遠方是點亮的花蓮市景。成排獨木舟在晨光中前行,遠方是點亮的花蓮市景。(陳明忠提供)
準備上場,划破晨光的第一道浪。準備上場,划破晨光的第一道浪。(陳明忠提供)

馬背與晨光之間的邂逅

沿著溪口轉向沙洲,晨曦中,攝影家陳明忠將露營車停靠在海灘,看到兩匹馬穩穩地踏著沙泥緩步前行。這不是電影場景,而是花蓮人的生活詩篇。

馬兒的倒影映在潮間帶的濕地上,彩霞染紅了整片水面。騎士坐姿挺直,與馬的節奏同步,就像是這片土地的守望者。一位女孩牽著馬,停在水窪旁,她回頭的瞬間,與雲層裡的霞光交會出一種沉靜的幸福。

粉橘晨光映照水面,兩匹馬與騎士站在小島沙洲上,恍若夢境,實則真實存在於花蓮的清晨。粉橘晨光映照水面,兩匹馬與騎士站在小島沙洲上,恍若夢境,實則真實存在於花蓮的清晨。(陳明忠提供)
出海口美麗的雲彩。出海口美麗的雲彩。(陳明忠提供)
馬影與車影交會的海之曙光。馬影與車影交會的海之曙光。(陳明忠提供)

不只是風景 這是花蓮的節奏

陳明忠說:「拍這些照片,不是為了證明花蓮有多美,而是希望大家記得這裡的節奏。」

花蓮的美,不只是山海風光,也不只是晨昏光影的變幻,而是這裡人們與自然共處的方式:順著海的節拍生活、靠著天的顏色作息。

疫情與風災、地震,曾讓這座城市沉寂,遊客銳減,生計一度受挫。但如今,海浪依舊翻湧,太陽照常升起,花蓮已準備好,迎接每一位願意用心感受她的旅人。

疫情與風災、地震,曾讓這座城市沉寂,遊客銳減,生計一度受挫。疫情與風災、地震,曾讓這座城市沉寂,遊客銳減,生計一度受挫。(陳明忠提供)
陳明忠說:「拍這些照片,不是為了證明花蓮有多美,而是希望大家記得這裡的節奏。」陳明忠說:「拍這些照片,不是為了證明花蓮有多美,而是希望大家記得這裡的節奏。」(陳明忠提供)

一起讓花蓮 再度發光

邀請您再訪花蓮,不只是為了拍下一張美照,更是為了與在地人一起守護這片土地的呼吸節奏。帶上家人朋友,來一趟不疾不徐的清晨旅行;放下繁忙節奏,傾聽浪聲、看一場日出,讓心跟著花蓮重新啟動。

用雙腳重新踏上這片土地,也讓花蓮的觀光與生活,再度閃耀。

美麗的月光還在。美麗的月光還在。(陳明忠提供)
用雙腳重新踏上這片土地,也讓花蓮的觀光與生活,再度閃耀。用雙腳重新踏上這片土地,也讓花蓮的觀光與生活,再度閃耀。(陳明忠提供)
誠摯邀請您再訪花蓮,不只是為了拍下一張美照,更是為了與在地人一起守護這片土地的呼吸節奏。誠摯邀請您再訪花蓮,不只是為了拍下一張美照,更是為了與在地人一起守護這片土地的呼吸節奏。(陳明忠提供)

延伸閱讀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