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心手相會 記一場在風雨中如約展開的染織重逢

工藝家們齊聚花蓮美術館合影。(陳淑燕提供)
工藝家們齊聚花蓮美術館合影。(陳淑燕提供)

文/記者廖儷芬

丹娜絲颱風甫離開,東部仍是濕潤低壓的氣息。這一天,一群來自台灣西部的染織朋友,頂著微雨抵達花蓮,為的是一場說好了就不會缺席的展覽「虹.心手相會染織創作展」。

這個展,由台灣染織文化創意協會舉辦,展期從7月9日至8月3日,地點在花蓮美術館B展廳。展出作品橫跨服飾、絲巾、門簾、包袋、茶席、抱枕等,既實用又富有創意。作品所用的材料,多為天然植物染料,從台灣各地山林、水源與土地中提取色彩,染於棉麻絲毛,回歸自然的手感之美。

展場作品呈現多樣織法與材質變化,融合文化創意與生活應用。展場作品呈現多樣織法與材質變化,融合文化創意與生活應用。(陳淑燕提供)
天然染料來自植物、石頭、果實,落實於棉麻絲毛等天然纖維,每一件作品不僅為藝術,更是生活的一部分。天然染料來自植物、石頭、果實,落實於棉麻絲毛等天然纖維,每一件作品不僅為藝術,更是生活的一部分。(陳淑燕提供)

花蓮纖維工藝家陳淑燕7日布展時就來到現場參觀,看見的是「生活裡的藝術」,不是遠觀的文物,而是可以穿、可以用、可以觸摸,甚至帶回家的工藝。這些作品不只展現技術,而是將一份心意、一種節奏、一道顏色,緩緩放進生活裡。

這天,就有許多藝術界的朋友也來了。有的從工藝中心退休,有的仍在教學現場,有的默默創作多年。大夥兒在展場擁抱寒暄,彷彿時間停在了某一刻,記得彼此的手、記得對方的布。台灣染織文化創意協會理事長賴美智特別提到:「協會已走過七年,我們都是靠彼此相挺,一路織過來的。」

染織的真諦:藝術源自自然,也回歸生活。染織的真諦:藝術源自自然,也回歸生活。(陳淑燕提供)
染織,是一種生活的美學 這是一場不僅能看、能觸,也能「用」的展覽。染織,是一種生活的美學 這是一場不僅能看、能觸,也能「用」的展覽。(陳淑燕提供)
同行相扶,染織路上不孤單。同行相扶,染織路上不孤單。(陳淑燕提供)

布展時,參展的藝術家就已感動不已。有人攜帶大件作品,有人搬高梯調燈光,也有人幫忙掛布、黏標籤,每個環節都有人默默完成。沒人說辛苦,因為我們知道這是屬於大家的展覽,屬於每一個珍惜染織的人。

在導覽時間,聽著其他創作者介紹自己的作品:有人用玉米皮製作出有機的花型裝置,有人將秀姑巒溪的石頭紋理轉化成布面圖騰,有人結合夢網與編織技法,創造出寓意祝福的吊飾。每個故事背後,都是創作者長時間累積的感知與技巧。

陳淑燕特別喜歡一件服裝設計——以麻棉為布底,拼接上植物壓染出來的虎斑紋理。創作者說:「這片布,是我在溪邊撿落葉壓染出來的,穿在身上,是與自然同行。」這樣的話語讓陳淑燕動容,也讓她想到自己初學植物染時,那份對葉子形狀與色澤的執著。

這場展覽不只是作品的集合,更像一場儀式,一次染織人彼此見證與鼓勵的聚會。合影時,大家比著大拇指,那不是形式,而是真心的欣賞與祝福。

展覽導覽中,設計者親自解說創作技法與靈感,觀眾聽得專注入神。展覽導覽中,設計者親自解說創作技法與靈感,觀眾聽得專注入神。(陳淑燕提供)
設計者講述作品創作過程,從植物壓染到穿在身上的手作溫度。設計者講述作品創作過程,從植物壓染到穿在身上的手作溫度。(陳淑燕提供)
染織夥伴開心合影,為彼此多年的堅持與努力點讚。染織夥伴開心合影,為彼此多年的堅持與努力點讚。(陳淑燕提供)

這些年來,染織工藝家持續研究植物染與手工織作,不只是為了保留技藝,更希望讓藝術回到生活之中。當藝術不再只是展品,而是進入廚房、進入衣櫃、進入你我的手心,那是一種文化真正發芽的樣子。

協會誠摯邀請大家,在七月與八月之交,來花蓮美術館走一走,看看這場從自然、手感與心意出發的展覽。你會發現,這不只是一場「展」,更是一場溫柔的相會,一段不言而喻的文化連結。

工藝家分享數十年技藝經驗,傳承技法也傳遞人與人之間的溫度。工藝家分享數十年技藝經驗,傳承技法也傳遞人與人之間的溫度。(陳淑燕提供)
這是一群不因時間而改變初衷的人,每一次聚首,都是彼此力量的交換與傳承。這是一群不因時間而改變初衷的人,每一次聚首,都是彼此力量的交換與傳承。(陳淑燕提供)

延伸閱讀
炸山採礦碎石噴飛損民宅 亞泥致歉
2025年06月05日 | 1個月前
涼境山林 合歡五月雲上行
2025年05月04日 | 2個月前
涉嫌勒斃花蓮女師 喑啞男認罪遭羈押
2025年05月19日 | 1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