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前的光影倒數 台灣攝影家在風雨前紀實

2025年7月5日,丹娜絲颱風尚未登陸,全台各地仍在預警觀望中,但太平洋沿岸的天氣與光線早已不再平靜。(陳明忠提供)
2025年7月5日,丹娜絲颱風尚未登陸,全台各地仍在預警觀望中,但太平洋沿岸的天氣與光線早已不再平靜。(陳明忠提供)

【記者廖儷芬/花蓮報導】

2025年7月5日,丹娜絲颱風尚未登陸,全台各地仍在預警觀望中,但太平洋沿岸的天氣與光線早已不再平靜。花蓮、澎湖與台南的攝影家,於這個風雨來臨前的邊界時刻,分別站上堤岸、走進浪間、仰望天光,用手機、相機記下「還沒開始的結束」。

花蓮、澎湖與台南的攝影家,於這個風雨來臨前的邊界時刻,分別站上堤岸、走進浪間、仰望天光,用手機、相機記下「還沒開始的結束」。花蓮、澎湖與台南的攝影家,於這個風雨來臨前的邊界時刻,分別站上堤岸、走進浪間、仰望天光,用手機、相機記下「還沒開始的結束」。(鄭建南提供)
台灣攝影家在風雨前紀實。台灣攝影家在風雨前紀實。(王建中提供)

花蓮濱海 雲牆與浪影的最後協奏

「那一刻,像是光與暗最後一次握手。」花蓮攝影家陳明忠站在七星潭南側的海岸,凝視眼前如鋸齒般鋪展的浪頭,一道明暗分明的光線斜斜切過天空,將大海劃為兩界,一邊溫柔如暮色,一邊深沉如夜。

他說:「那不是光暈,是影子,是雲牆的邊界。」颱風的外圍雲系讓整片天際呈現劇場般的光影變化,而大海也沒有靜止,持續向岸邊推送捲浪。

蹲低身子拍下從岸石處湧入的浪線與遠方投影的雲形,背景是太魯閣山脈半掩的身影,畫面飽和卻不炫目。

「風暴還沒來,但光已經在告別了。」他這樣形容,並強調這樣的天象,一年可能只有幾次,出現也不過短短十來分鐘。

花蓮濱海,雲牆與浪影的最後協奏。花蓮濱海,雲牆與浪影的最後協奏。(陳明忠提供)
颱風的外圍雲系讓整片天際呈現劇場般的光影變化,而大海也沒有靜止,持續向岸邊推送捲浪。颱風的外圍雲系讓整片天際呈現劇場般的光影變化,而大海也沒有靜止,持續向岸邊推送捲浪。(陳明忠提供)
明暗分明的光線斜斜切過天空,將大海劃為兩界,一邊溫柔如暮色,一邊深沉如夜。明暗分明的光線斜斜切過天空,將大海劃為兩界,一邊溫柔如暮色,一邊深沉如夜。(陳明忠提供)
颱風前夕,花蓮的火燒雲。颱風前夕,花蓮的火燒雲。(陳明忠提供)

安平港邊 童影與火燒雲共舞

「傍晚六點,天邊紅得像被火燒了一樣,小孩們還在地板上的水窪裡跑跳,一切像是假的,卻真實得不得了。」攝影家鄭建南說,他當時人在安平港邊,沒有大景的壓迫感,只有孩子在夕陽中奔跑、倒影隨他們晃動,那是他最喜歡的時刻。

他選擇低角度構圖,讓天空佔據畫面大半,地面殘水倒映著霞光與童影,畫面像一幅會動的畫。他說:「不是每一次火燒雲都需要大驚小怪,有時候,人靜靜地站著,雲就在那邊燃燒給你看。」

「傍晚六點,天邊紅得像被火燒了一樣,小孩們還在地板上的水窪裡跑跳,一切像是假的,卻真實得不得了。」攝影家鄭建南說。「傍晚六點,天邊紅得像被火燒了一樣,小孩們還在地板上的水窪裡跑跳,一切像是假的,卻真實得不得了。」攝影家鄭建南說。(鄭建南提供)
鄭建南說:「不是每一次火燒雲都需要大驚小怪,有時候,人靜靜地站著,雲就在那邊燃燒給你看。」鄭建南說:「不是每一次火燒雲都需要大驚小怪,有時候,人靜靜地站著,雲就在那邊燃燒給你看。」(鄭建南提供)
安平漁人碼頭。安平漁人碼頭。(鄭建南提供)

澎湖南方 小池南的浪間攝影

攝影家楊建業選擇與浪共處。「我一向喜歡在風雨將至時拍海,海浪會變得聰明,它知道你在拍它,會演得特別用力。」

他帶著腳架與減光鏡站在步道盡頭,用慢快門捕捉海水在水泥棧橋周圍流動的節奏。畫面裡,涼亭像是守望者,站在水與光的交界處不動如山,而海浪則像舞者,不斷朝它撲來、退去、再撲來。

「浪一開始太平,等了快一個鐘頭才漸漸有氣勢,那時天邊剛好出現橘紅色。」他說他沒有按太多張,只挑出幾張對他來說「像一首詩」的畫面。

攝影家楊建業選擇與浪共處。「我一向喜歡在風雨將至時拍海,海浪會變得聰明,它知道你在拍它,會演得特別用力。」攝影家楊建業選擇與浪共處。「我一向喜歡在風雨將至時拍海,海浪會變得聰明,它知道你在拍它,會演得特別用力。」(楊建業提供)
颱風前夕的小池南。颱風前夕的小池南。(楊建業提供)
「浪一開始太平,等了快一個鐘頭才漸漸有氣勢,那時天邊剛好出現橘紅色。」楊建業說。「浪一開始太平,等了快一個鐘頭才漸漸有氣勢,那時天邊剛好出現橘紅色。」楊建業說。(楊建業提供)

台南濱海 風的速度、浪的形狀

「你聽不見風的聲音,但你可以看見風在浪裡的筆觸。」王建中的語氣總是溫和,但畫面總是強烈。

這一次他走到台南濱海,用腳架架好相機,在風聲尚未明顯時,就開始測光與試拍。他一連拍了多張,有的浪花像是爆開的煙火,有的則像絲綢般往岸邊鋪展。

他說這是「風與水的對話」,而消波塊則像沉默的譯者,一格一格地記錄下所有衝擊。其中一張在日落時拍下,整片天空像熔化的金屬,將海面染成紫紅色。浪仍猛烈,但在金光的包裹下竟顯柔和,讓人一時間忘了風雨即將來襲。

「你聽不見風的聲音,但你可以看見風在浪裡的筆觸。」王建中的語氣總是溫和,但畫面總是強烈。「你聽不見風的聲音,但你可以看見風在浪裡的筆觸。」王建中的語氣總是溫和,但畫面總是強烈。(王建中提供)
這一次王建中走到台南濱海,用腳架架好相機,在風聲尚未明顯時,就開始測光與試拍。這一次王建中走到台南濱海,用腳架架好相機,在風聲尚未明顯時,就開始測光與試拍。(王建中提供)
他說這是「風與水的對話」,而消波塊則像沉默的譯者,一格一格地記錄下所有衝擊。他說這是「風與水的對話」,而消波塊則像沉默的譯者,一格一格地記錄下所有衝擊。(王建中提供)

他們不是拍風景  而是拍「告別」

這四位攝影師的作品風格各異,但他們有著共通的凝視角度:不是拍災難,而是記錄大自然臨界點的神情。

不是暴雨傾盆的現場,也不是旅遊指南的風光明信片,而是颱風未至,海岸邊、山與雲之間、天光變幻下的景色。

正如林建中所說:「這不是光影的開始,而是光影的倒數。」

他們拍下的是地方的記憶,也是大自然一次無聲的預告。風來了,光走了,但這些畫面,將留在我們的眼底與心中。

7月6日清晨的花蓮港邊。7月6日清晨的花蓮港邊。(陳明忠提供)
攝影家陳明忠在7月6日清晨前往花蓮海邊拍到的畫面。攝影家陳明忠在7月6日清晨前往花蓮海邊拍到的畫面。(陳明忠提供)
美麗火燒雲的背後,是人們最擔心的颱風可能帶來的損失。美麗火燒雲的背後,是人們最擔心的颱風可能帶來的損失。(陳明忠提供)

延伸閱讀
澎湖天人菊花海與夕陽的悄悄話
2025年07月04日 | 2天前
鹽水溪的暮色情書 夏日河海之戀
2025年07月02日 | 4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