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櫃洞吟潮聲 澎湖南環線的絕美樂章

在陽光斑斕的夏日午後,攝影家陳錫興造訪了澎湖南環線的最終點——風櫃洞。(陳錫興提供)
在陽光斑斕的夏日午後,攝影家陳錫興造訪了澎湖南環線的最終點——風櫃洞。(陳錫興提供)

【記者廖儷芬/ 澎湖報導】

在陽光斑斕的夏日午後,攝影家陳錫興造訪了澎湖南環線的最終點——風櫃洞。這處位於馬公風櫃半島盡頭的天然景觀,以「濤聲如鼓」、「潮水噴柱」、「海水抽吸」三奇景聞名,是旅人與浪濤之間無聲的交會,也是澎湖島嶼語彙中最具詩意的地質樂章。

風櫃洞得名於其獨特的海蝕地貌。玄武岩構成的岸礁,經年累月被潮水拍打,鑿出深邃洞穴。每當海水湧入洞中,便發出低沉嗡鳴,似古風櫃開闔之聲,隨著浪潮節奏時而激昂,時而低鳴,彷彿自然界的低語。而當浪勢洶湧時,海水自岩洞噴出,水柱激射而上,壯觀得令人屏息。

攝影家的鏡頭如實捕捉了這份壯麗與細膩。他從觀景牆的圓孔望出去,鏡頭穿越岩石,對準碧藍海面,那是自然為旅人保留的「窗景」;而高空俯瞰,更見地勢如伏獸躍海,岸礁層疊,彷彿島嶼脈搏在海面下律動。

這處位於馬公風櫃半島盡頭的天然景觀,以「濤聲如鼓」、「潮水噴柱」、「海水抽吸」三奇景聞名。 這處位於馬公風櫃半島盡頭的天然景觀,以「濤聲如鼓」、「潮水噴柱」、「海水抽吸」三奇景聞名。 (陳錫興提供)
風櫃洞得名於其獨特的海蝕地貌。玄武岩構成的岸礁,經年累月被潮水拍打,鑿出深邃洞穴。風櫃洞得名於其獨特的海蝕地貌。玄武岩構成的岸礁,經年累月被潮水拍打,鑿出深邃洞穴。(陳錫興提供)
陳錫興從觀景牆的圓孔望出去,鏡頭穿越岩石,對準碧藍海面,那是自然為旅人保留的「窗景」。陳錫興從觀景牆的圓孔望出去,鏡頭穿越岩石,對準碧藍海面,那是自然為旅人保留的「窗景」。(陳錫興提供)

白色觀景塔與玄武岩   一靜一動的對話

風櫃洞不只是一處地質奇觀,也是一場視覺盛宴。在這裡,層層相疊的玄武岩呈現獨特的「豆腐岩」紋理,赤褐色與黑色交錯,步履其上,彷彿走進一部島嶼的年輪史。而一旁兩座白色螺旋觀景塔,如太空基地般矗立於海岸線,成為攝影家與旅人最愛的取景焦點。

從高處望向島岸,風櫃洞周邊的聚落錯落有致,紅瓦寺廟點綴其間,綠意鋪展,海天一色。這裡不只是澎湖最西的凝視,也像是島民心中最溫柔的出口。當地居民說,每當潮聲響起,就像祖先在土地下傳遞的記憶,也提醒著我們與自然之間的敬畏與依存。

一旁兩座白色螺旋觀景塔,如太空基地般矗立於海岸線,成為攝影家與旅人最愛的取景焦點。一旁兩座白色螺旋觀景塔,如太空基地般矗立於海岸線,成為攝影家與旅人最愛的取景焦點。(陳錫興提供)
風櫃洞不只是一處地質奇觀,也是一場視覺盛宴。風櫃洞不只是一處地質奇觀,也是一場視覺盛宴。(陳錫興提供)

海之聲   島之心

不只是攝影人愛上的角落,風櫃洞也早是文人筆下的意象象徵。1970年代,電影《風櫃來的人》便取其地名為背景,描繪青年追尋與鄉土的矛盾,如今,風櫃洞依舊以浪聲訴說著澎湖人的故事。

在這裡,看海的人不只是觀光客,更像是時間的旅人。有人靜靜聆聽潮汐之語,有人凝視礁岩起伏,那些岩縫與水痕,皆記錄著時光與自然對話的痕跡。

攝影家陳錫興說:「風櫃洞不只是聲音的景點,更是一種感受,一種來到島嶼邊界的心境。」鏡頭下的世界安靜純粹,似乎提醒著我們:即便身處繁華世代,依然要有一處可以安放心靈的地方,而風櫃洞,正是那個最藍的答案。

鏡頭下的世界安靜純粹,似乎提醒著我們:即便身處繁華世代,依然要有一處可以安放心靈的地方。鏡頭下的世界安靜純粹,似乎提醒著我們:即便身處繁華世代,依然要有一處可以安放心靈的地方。(陳錫興提供)
有人靜靜聆聽潮汐之語,有人凝視礁岩起伏,那些岩縫與水痕,皆記錄著時光與自然對話的痕跡。有人靜靜聆聽潮汐之語,有人凝視礁岩起伏,那些岩縫與水痕,皆記錄著時光與自然對話的痕跡。(陳錫興提供)
攝影家陳錫興說:「風櫃洞不只是聲音的景點,更是一種感受,一種來到島嶼邊界的心境。」攝影家陳錫興說:「風櫃洞不只是聲音的景點,更是一種感受,一種來到島嶼邊界的心境。」(陳錫興提供)

延伸閱讀
韓星澎湖遭羞辱 縣長致歉邀再次來訪
2025年06月23日 | 1個月前
澎湖教師聘任惹議 教團提三大亂象
2025年06月23日 | 1個月前
2025泳渡澎湖灣5000公尺熱血登場
2025年06月22日 | 1個月前
西嶼永成古厝 一門五代的風與石語
2025年06月19日 | 1個月前
彩虹引路 澎湖雙虹現奇景
2025年06月18日 | 1個月前
煙花綻夜空 觀音亭下的夢幻光影
2025年06月18日 | 1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