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拉魯滋收穫祭 最重要的是「族人願意回來!」

傳統鋸木競賽登場,族人兩兩合作,展現默契與力量。(周永田提供)
傳統鋸木競賽登場,族人兩兩合作,展現默契與力量。(周永田提供)

【記者廖儷芬/屏東報導】

「最大的挑戰在於如何吸引族人主動參與,以及讓在外地的族人願意回到部落。」身為今年屏東縣泰武鄉吾拉魯滋收穫祭的總幹事,曾以琳說。
在她眼中,收穫祭不是單純的活動,而是族人相聚、彼此連結的時刻。她強調:「要讓族人覺得值得回來、願意投入,這才是真正的關鍵挑戰。」
在籌備過程中,她最想傳達的精神是「團結與傳承」。「對族人來說,收穫祭是一年一次的相聚,不只是吃喝玩樂,而是提醒自己:我們同屬一個部落、共享同一段歷史。對外界,我希望大家看到的,是泰武不只是有山林,而是有文化、有故事、有一群願意守護傳統、勇敢走向未來的族人。」

戰隊齊心協力,緊繃的繩索象徵著力量的角逐與凝聚。戰隊齊心協力,緊繃的繩索象徵著力量的角逐與凝聚。(周永田提供)
黑衣隊伍在指揮者的號令下齊步用力,觀眾屏息以待。黑衣隊伍在指揮者的號令下齊步用力,觀眾屏息以待。(周永田提供)
隊伍全力以赴,雙手緊握長繩,腳步穩健,氣勢如虹。隊伍全力以赴,雙手緊握長繩,腳步穩健,氣勢如虹。(周永田提供)
部落青年奮力拔河,展現團結與毅力,現場吶喊聲此起彼落。部落青年奮力拔河,展現團結與毅力,現場吶喊聲此起彼落。(周永田提供)

耆老是根 青年是翅膀
今年的收穫祭,古謠表演特別動人。曾以琳提到:「耆老是根,他們帶來歌謠與智慧,給予我們走的方向;青年是翅膀,憑著體力、創意和行動力,讓祭典能真正落地。」
她分享一個印象深刻的場景:「在古謠表演中,看到年輕人和長輩一起討論、對唱、練歌,那畫面讓我很感動。因為文化不是被擺在那裡保存,而是透過一代代的參與,真正被接力傳承。」

曾以琳提到:「耆老是根,他們帶來歌謠與智慧,給予我們走的方向。」曾以琳提到:「耆老是根,他們帶來歌謠與智慧,給予我們走的方向。」(李欣芸提供)
泰武鄉吾拉魯滋收穫祭。泰武鄉吾拉魯滋收穫祭。(李欣芸提供)
在古謠表演中,看到年輕人和長輩一起討論、對唱、練歌,那畫面讓人感動。在古謠表演中,看到年輕人和長輩一起討論、對唱、練歌,那畫面讓人感動。(李欣芸提供)

雨水成了應景的祝福
談到祭典當天的天氣,她笑著說:「完全不會影響啊!我們部落早就雨天無阻,每年收穫祭大多數時間都在雨裡度過,反而覺得下雨才是最『應景』的。」
不過今年天氣特別晴朗,這讓大家玩得更盡興。她說:「老實說,我們其實很習慣了,因為收穫祭幾乎每年都在下雨。只是今年真的算幸運,天氣特別好,讓大家玩得更盡興。」
今年的競賽項目包括:剌繡、搗小米、角力、鋸木、推竿、手力、捉土虱、頭頂負重、拔河等除傳統項目,還有新增不少亮點。

奔跑的瞬間,凝聚了勇氣與團結,現場觀眾掌聲歡呼不斷。奔跑的瞬間,凝聚了勇氣與團結,現場觀眾掌聲歡呼不斷。(周永田提供)
手中抓著活力滿滿的魚,象徵豐收與喜悅。手中抓著活力滿滿的魚,象徵豐收與喜悅。(周永田提供)
傳統刺繡比賽。傳統刺繡比賽。(周永田提供)
曾以琳認為,青年不需要複製長輩的樣子,而是找到屬於自己的傳承方式。曾以琳認為,青年不需要複製長輩的樣子,而是找到屬於自己的傳承方式。(周永田提供)

社群裡的激勵與感謝
除了現場,曾以琳在社群平台上的貼文也成了另一種凝聚的方式。她坦言:「我們族人其實很愛贏,所以活動前我常常故意 po 一些激起大家『想贏』的貼文,這樣他們就會更投入、更有參與感。」
當她看到開幕儀式那天,許多外地的族人真的回來了,她說:「那個畫面完全超出我們的經驗值,心裡很震撼,也才會想在貼文裡,好好感謝大家。」
「最想感謝的就是全部的族人。因為經費再多、規劃再完整,沒有族人的參與,一切都是零。大家願意回來、願意站上台,這就是收穫祭最珍貴的地方。」

部落婦女在腕力比賽中展現力與美,現場歡笑聲不斷。部落婦女在腕力比賽中展現力與美,現場歡笑聲不斷。(周永田提供)
兩位勇士全力拼鬥腕力,展現部落男子的堅韌與力量。兩位勇士全力拼鬥腕力,展現部落男子的堅韌與力量。(周永田提供)
力量與氣勢的對抗,觀眾在旁熱情吶喊加油。力量與氣勢的對抗,觀眾在旁熱情吶喊加油。(周永田提供)

活在笑聲裡的文化
「我們部落其實沒有特別繁複的傳統儀式,但收穫祭的意義,在於大家聚在一起。」她說。
對她而言,文化不只是莊嚴肅穆的形式,而是「活在生活裡,活在笑聲和歌聲裡」。
她也談到青年在文化承接上的角色。協會正在推動《原住民村落文化發展計畫》,由青年擔任古謠採集與傳承的核心成員。今年在收穫祭裡加入了「抽籤古謠」的環節,每一組族人抽到後就要演出。
「於是收穫祭開始前,整個部落都在練習,長輩們教正確的發音和語調,青年則努力把它唱好。這樣的畫面真的很珍貴,也讓人看到青年就是文化的接力棒。」
她認為,青年不需要複製長輩的樣子,而是找到屬於自己的傳承方式,不管是唱歌、拍影片,或透過社群平台讓更多人認識部落。「這樣文化才會真正走得長遠。」

「我們部落其實沒有特別繁複的傳統儀式,但收穫祭的意義,在於大家聚在一起。」曾以琳說。「我們部落其實沒有特別繁複的傳統儀式,但收穫祭的意義,在於大家聚在一起。」曾以琳說。(李欣芸提供)
在古謠表演中,看到年輕人和長輩一起討論、對唱、練歌,那畫面讓人感動。在古謠表演中,看到年輕人和長輩一起討論、對唱、練歌,那畫面讓人感動。(李欣芸提供)

收穫祭是一個能量場
「我希望收穫祭不只是活動,而是一個彼此支持的能量場。讓族人知道:我們不孤單,這裡永遠有一個可以回來的家。」
未來,她期許能透過收穫祭把更多在外的族人拉回來,甚至讓外界看見吾拉魯滋的特色。「它不只是慶典,更是一種提醒~提醒我們要繼續團結、繼續走自己的路。」

傳統角力比賽前,勇士們集結合影,散發自信與力量。傳統角力比賽前,勇士們集結合影,散發自信與力量。(周永田提供)
角力場上沙塵飛揚,勇士們全力拚搏。角力場上沙塵飛揚,勇士們全力拚搏。(周永田提供)
壯碩選手們互相較勁,現場加油聲震耳欲聾。壯碩選手們互相較勁,現場加油聲震耳欲聾。(周永田提供)
勇士們在傳統拔木比賽中激烈對決,沙地飛揚,氣勢磅礴。勇士們在傳統推竿比賽中激烈對決,沙地飛揚,氣勢磅礴。(周永田提供)

族人心底話
「最大的收穫其實是看見族人彼此的連結。有時候覺得自己像是拉線的人,把長輩、青年、小孩都牽在一起。」
雖然過程辛苦,但當大家聚在一起唱歌、笑著收尾時,覺得一切付出都值得。
「沒有族人的參與,一切都是零;有了族人的熱情,收穫祭就是無限大。」
最後,族人想對支持部落、愛護文化的朋友們說:「真的很感謝大家的陪伴與支持。因為有你們,我們才有力量繼續走下去。文化不是靠一個人就能保存,而是要靠大家一起守護、一起延續。謝謝你們,成為這段路上最重要的夥伴。」

族人合力鋸木,鋸屑飛散,象徵辛勤與堅毅的精神。族人合力鋸木,鋸屑飛散,象徵辛勤與堅毅的精神。(周永田提供)
女士不讓鬚眉,上場挑戰。女士不讓鬚眉,上場挑戰。(周永田提供)
文化不是靠一個人就能保存,而是要靠大家一起守護、一起延續。文化不是靠一個人就能保存,而是要靠大家一起守護、一起延續。(周永田提供)
收穫祭不是單純的活動,而是族人相聚。收穫祭不是單純的活動,而是族人相聚。(周永田提供)








延伸閱讀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