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拉魯滋收穫祭 最重要的是「族人願意回來!」

「最大的挑戰在於如何吸引族人主動參與,以及讓在外地的族人願意回到部落。」身為今年屏東縣泰武鄉吾拉魯滋收穫祭的總幹事,曾以琳說。
在她眼中,收穫祭不是單純的活動,而是族人相聚、彼此連結的時刻。她強調:「要讓族人覺得值得回來、願意投入,這才是真正的關鍵挑戰。」
在籌備過程中,她最想傳達的精神是「團結與傳承」。「對族人來說,收穫祭是一年一次的相聚,不只是吃喝玩樂,而是提醒自己:我們同屬一個部落、共享同一段歷史。對外界,我希望大家看到的,是泰武不只是有山林,而是有文化、有故事、有一群願意守護傳統、勇敢走向未來的族人。」
耆老是根 青年是翅膀
今年的收穫祭,古謠表演特別動人。曾以琳提到:「耆老是根,他們帶來歌謠與智慧,給予我們走的方向;青年是翅膀,憑著體力、創意和行動力,讓祭典能真正落地。」
她分享一個印象深刻的場景:「在古謠表演中,看到年輕人和長輩一起討論、對唱、練歌,那畫面讓我很感動。因為文化不是被擺在那裡保存,而是透過一代代的參與,真正被接力傳承。」
雨水成了應景的祝福
談到祭典當天的天氣,她笑著說:「完全不會影響啊!我們部落早就雨天無阻,每年收穫祭大多數時間都在雨裡度過,反而覺得下雨才是最『應景』的。」
不過今年天氣特別晴朗,這讓大家玩得更盡興。她說:「老實說,我們其實很習慣了,因為收穫祭幾乎每年都在下雨。只是今年真的算幸運,天氣特別好,讓大家玩得更盡興。」
今年的競賽項目包括:剌繡、搗小米、角力、鋸木、推竿、手力、捉土虱、頭頂負重、拔河等除傳統項目,還有新增不少亮點。
社群裡的激勵與感謝
除了現場,曾以琳在社群平台上的貼文也成了另一種凝聚的方式。她坦言:「我們族人其實很愛贏,所以活動前我常常故意 po 一些激起大家『想贏』的貼文,這樣他們就會更投入、更有參與感。」
當她看到開幕儀式那天,許多外地的族人真的回來了,她說:「那個畫面完全超出我們的經驗值,心裡很震撼,也才會想在貼文裡,好好感謝大家。」
「最想感謝的就是全部的族人。因為經費再多、規劃再完整,沒有族人的參與,一切都是零。大家願意回來、願意站上台,這就是收穫祭最珍貴的地方。」
活在笑聲裡的文化
「我們部落其實沒有特別繁複的傳統儀式,但收穫祭的意義,在於大家聚在一起。」她說。
對她而言,文化不只是莊嚴肅穆的形式,而是「活在生活裡,活在笑聲和歌聲裡」。
她也談到青年在文化承接上的角色。協會正在推動《原住民村落文化發展計畫》,由青年擔任古謠採集與傳承的核心成員。今年在收穫祭裡加入了「抽籤古謠」的環節,每一組族人抽到後就要演出。
「於是收穫祭開始前,整個部落都在練習,長輩們教正確的發音和語調,青年則努力把它唱好。這樣的畫面真的很珍貴,也讓人看到青年就是文化的接力棒。」
她認為,青年不需要複製長輩的樣子,而是找到屬於自己的傳承方式,不管是唱歌、拍影片,或透過社群平台讓更多人認識部落。「這樣文化才會真正走得長遠。」
收穫祭是一個能量場
「我希望收穫祭不只是活動,而是一個彼此支持的能量場。讓族人知道:我們不孤單,這裡永遠有一個可以回來的家。」
未來,她期許能透過收穫祭把更多在外的族人拉回來,甚至讓外界看見吾拉魯滋的特色。「它不只是慶典,更是一種提醒~提醒我們要繼續團結、繼續走自己的路。」
族人心底話
「最大的收穫其實是看見族人彼此的連結。有時候覺得自己像是拉線的人,把長輩、青年、小孩都牽在一起。」
雖然過程辛苦,但當大家聚在一起唱歌、笑著收尾時,覺得一切付出都值得。
「沒有族人的參與,一切都是零;有了族人的熱情,收穫祭就是無限大。」
最後,族人想對支持部落、愛護文化的朋友們說:「真的很感謝大家的陪伴與支持。因為有你們,我們才有力量繼續走下去。文化不是靠一個人就能保存,而是要靠大家一起守護、一起延續。謝謝你們,成為這段路上最重要的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