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手過風雨 泰武鄉佳興部落收穫祭

佳興部落族人盛裝齊聚,收穫祭舞台前留下笑容與手勢,紀錄一年一度的重要文化時刻。(周永田提供)
佳興部落族人盛裝齊聚,收穫祭舞台前留下笑容與手勢,紀錄一年一度的重要文化時刻。(周永田提供)

【記者廖儷芬/屏東報導】

屏東泰武佳興部落頭目Taljiyalep家門前,一早便被笑聲點亮。婦女胸前的串珠隨步伐輕晃,青年赤足、腰繫織帶,圍成大圈踏著一致的舞步。這一場收穫祭,不僅是慶祝作物成熟,更是將一年來彼此照看的日子端到眾人面前,鄭重道謝。經歷連日豪雨、山林崩落、道路受損,大家更懂得:「能相聚,就是最大的幸運。」

佳興部落貴族階級的年輕一代。佳興部落貴族階級的年輕一代。(周永田提供)
佳興部落族人帶著今年的收成,來到頭目家中。佳興部落族人帶著今年的收成,來到頭目家中。(周永田提供)
照以往收穫祭會在頭目家中舉行。照以往收穫祭會在頭目家中舉行。(周永田提供)

Masalut 感恩禮
中午前的重頭戲,是排灣語稱為 masalut 的感恩儀式。長輩領唱古調,青年輪流捧起雕刻細緻的木製連杯,與身旁親友「對飲」。米酒的清香綿延在唇齒之間,也把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線重新繫緊。這一刻,攝影家周永田穿梭人群,用鏡頭捕捉花環、汗水,以及掌心與掌心交握的瞬間。他長期投入排灣文化影像紀錄,曾以《排灣紋手》獲原民美術獎肯定;他的照片裡,紋飾與眼神同樣有重量。

女子身披繁複珠串與刺繡服飾,在祭典舞台前歌唱,傳遞對族群與家園的情感。女子身披繁複珠串與刺繡服飾,在祭典舞台前歌唱,傳遞對族群與家園的情感。(周永田提供)
佳興部落長輩與族人共同舉杯,以傳統連杯共飲小米酒,象徵情誼與祝福。佳興部落長輩與族人共同舉杯,以傳統連杯共飲小米酒,象徵情誼與祝福。(周永田提供)

花環與報信的邀請
今年的祭典,延續古老而浪漫的「送花環」習俗。青年沿著村道前行,將削好並綁上織帶的花環,送到有少女的族人家中,還有邀請有頭目身份的長輩,誠摯希望他們能參加一年一度的收穫祭。今年還特別舉行了報信儀式,象徵將佳音傳遍部落每一戶,讓整個社群在同一個日子、同一個心情裡相聚。

部落青年前往曾擔任過頭目的長輩中,邀請參加今年的收穫祭活動。部落青年前往曾擔任過頭目的長輩中,邀請參加今年的收穫祭活動。(周永田提供)
身戴傳統羽飾頭盔的男子神情莊重,象徵勇士守護部落的力量與責任。佳興部落男子神情莊重,象徵勇士守護部落的力量與責任。(周永田提供)

年輕女子身著精緻刺繡服飾與珠串頭飾,專注表情訴說對文化的自豪與喜悅。年輕女子身著精緻刺繡服飾與珠串頭飾,專注表情訴說對文化的自豪與喜悅。(周永田提供)
小女孩與長輩一同入鏡,身上的串珠、刺繡與頭飾皆蘊含家族與部落的故事。小女孩與長輩一同入鏡,身上的串珠、刺繡與頭飾皆蘊含家族與部落的故事。(周永田提供)

文化牆前的故事
在文化牆前,老人家指著泛黃的老照片,細數從北大武山下遷徙、彼此照應的日子。過去一年,風雨教人謙卑;而今年的收穫祭,多了幾分「平安」的含義。那不是口號,而是走到彼此家門口時,那種確認「你還好」的踏實感。誰家的屋頂補好了、誰家的田地還缺人手、哪家的孩子第一次換上完整的族服——這些細節都成了最大的收穫。祭典廣場中央,擺滿山產與家常菜,禮物不論多少,都要在歌聲裡互相抬舉、互道感謝。

年青族人為佳興的耆老們服務。年青族人為佳興的耆老們服務。(周永田提供)
青年勇士整裝待發。青年勇士整裝待發。(周永田提供)

互送祝福
上午十點,圓圈越跳越大。青年的舞蹈象徵勇敢與承擔;而婦女的笑紋與飾鈴聲疊在一起,彷彿提醒人們:我們不是為了忘記風災而狂歡,而是在記住彼此的同時,把害怕交給歌,把辛苦交給酒。此刻,收穫不只在田裡,也在每一雙牽緊的手裡——這,就是佳興部落最珍貴的年份。

泰武鄉鄉長潘明福親臨會場,與佳興族人一同慶祝。泰武鄉鄉長潘明福親臨會場,與佳興族人一同慶祝。(周永田提供)
佳興部落婦女在演唱時露出真摯笑容,服飾上的亮片與珠飾隨動作閃爍光彩。佳興部落婦女在演唱時露出真摯笑容,服飾上的亮片與珠飾隨動作閃爍光彩。(周永田提供)



延伸閱讀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