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穫與傳承 雨中堅持的馬仕部落記憶

「收穫季就是所謂的小米收穫季」,如馬仕部落發展協會理事長楊家齊所言,作物入倉,換季也隨之而來。(周永田提供)
「收穫季就是所謂的小米收穫季」,如馬仕部落發展協會理事長楊家齊所言,作物入倉,換季也隨之而來。(周永田提供)

【記者廖儷芬/屏東報導】

屏東縣泰武鄉馬仕部落,這個因天災、水源及各時期統治者的壓迫,曾歷經八次遷徙的原鄉,仍在風雨中站穩腳步。每年的「年祭」,不只是慶豐收與祈求來年產物豐收,更是凝結族人對故土、對文化、對彼此的承諾。這一季,縱使傾盆大雨,也無法澆熄青年與長輩共同維繫的熱情。
馬仕部落的收穫祭,是在小米成熟之時舉行,「收穫季就是所謂的小米收穫季」,如馬仕部落發展協會理事長楊家齊所言,作物入倉,換季也隨之而來。這是自然與部落節律的一環,也是一年文化記憶的起點與終點。

這一季,縱使傾盆大雨,也無法澆熄青年與長輩共同維繫的熱情。這一季,縱使傾盆大雨,也無法澆熄青年與長輩共同維繫的熱情。(周永田提供)
盛裝參與一年一度的馬仕部落收穫祭。盛裝參與一年一度的馬仕部落收穫祭。(周永田提供)

青年主導 長輩扶持
近年來,部落將祭典主導權交由青年──「青年就是部落的力量」,他們負責採集木柴、搭舞台、布置場地,學習情柴制作方式。耆老則在旁指導,這是一場代際協力。
「看青年從準備到完成,全力投入,再看到長輩開心,是最感動的時刻。」楊家齊感慨道。正因如此,祭典不只是形式,而真正「刻在骨子裡」。

今年收穫祭正逢風災與大雨後,部落被列為土石流警戒區,但即便如此,活動依然如期舉行。今年收穫祭正逢風災與大雨後,部落被列為土石流警戒區,但即便如此,活動依然如期舉行。(周永田提供)
「看青年從準備到完成,全力投入,再看到長輩開心,是最感動的時刻。」楊家齊感慨道。「看青年從準備到完成,全力投入,再看到長輩開心,是最感動的時刻。」楊家齊感慨道。(周永田提供)
馬仕部落收穫祭,不只是一次祭典,而是一整個族群對土地、文化、未來的交代。馬仕部落收穫祭,不只是一次祭典,而是一整個族群對土地、文化、未來的交代。(周永田提供)

送情柴:承諾在木頭上延伸
「送情柴」原本利用夜晚悄無聲息的送往心儀對象家,但如今,這一文化復振為公開且教學式進行──青年學習砍選木柴、綁法與材料,並在活動中由女生對男生進行趣味考驗。楊理事長說:
「我們現在就讓青年知道情柴的樣式…用血藤綁,用相思樹或九芎木…長度大約一米、一米半… 他送的目的是要證明他很有能耐,可以照顧她的家。」

在風雨中主動讓文化重現;長輩不是權威,而是守護這場文化儀式進行的最溫暖視角。在風雨中主動讓文化重現;長輩不是權威,而是守護這場文化儀式進行的最溫暖視角。(周永田提供)
大雨中,小朋友也參與「送情柴」傳統文化。大雨中,小朋友也參與「送情柴」傳統文化。(周永田提供)

遷徙記憶與文化連結
馬仕部落共曾遷徙八次,原因是地形不穩、土石流與災害壓力,也有歷史上與各時期殖民政府壓迫。如今人才外流嚴重,常住人口僅百餘人,但全社區人口近三百人,「一半的人都在外面」,但他們仍會「有空就回舊部落」。
這不只是地理上的移動,也是對根源的懷念與維繫。透過祭典、透過返鄉,他們重新與故地對話,並在新的世代傳遞存在感。

馬仕部落共曾遷徙八次,原因是地形不穩、土石流與災害壓力,也有歷史上與各時期殖民政府壓迫。如今人才外流嚴重,常住人口僅百餘人。馬仕部落共曾遷徙八次,原因是地形不穩、土石流與災害壓力,也有歷史上與各時期殖民政府壓迫。如今人才外流嚴重,常住人口僅百餘人。(周永田提供)
每年的「年祭」,不只是慶豐收與祈求來年產物豐收,更是凝結族人對故土、對文化、對彼此的承諾。每年的「年祭」,不只是慶豐收與祈求來年產物豐收,更是凝結族人對故土、對文化、對彼此的承諾。(周永田提供)

風雨中的堅定
今年收穫祭正逢風災與大雨後,部落被列為土石流警戒區,但即便如此,活動依然如期舉行。楊理事長說:「我們很堅定,不改變,不改期,就是要辦。」
果然,在雨中,青年們踏出有力的舞步,手相扣、踮起腳尖、舞動歌聲。攝影師周永田鏡頭下,雨滴成為舞步的伴奏,黑底織紋服與串珠飾物在水光中閃爍。舞畢合影時,那種從容的笑容、互相比出的手勢,正彰顯文化與青春融合的力量。

在雨中,青年們踏出有力的舞步,手相扣、踮起腳尖、舞動歌聲。在雨中,青年們踏出有力的舞步,手相扣、踮起腳尖、舞動歌聲。(周永田提供)
這一季,縱使傾盆大雨,也無法澆熄青年與長輩共同維繫的熱情。這一季,縱使傾盆大雨,也無法澆熄青年與長輩共同維繫的熱情。(周永田提供)

文化的守護者
楊理事長強調現今傳承傳統文化心態的重要性:「你對任何人都要尊敬,對事也要尊敬,有這樣的心態就可以了。」
這份對人的尊重與對傳統的涵養,造就了部落文化的韌性與温度。他也笑說:「原住民很多人會快樂…我們把快樂擺第一」。這是對文化的輕鬆也對生活的智慧。

在收穫祭儀中,小米、芋頭當然不能少。在收穫祭儀中,小米、芋頭當然不能少。(周永田提供)
攝影師周永田鏡頭下,雨滴成為舞步的伴奏,黑底織紋服與串珠飾物在水光中閃爍。攝影師周永田鏡頭下,雨滴成為舞步的伴奏,黑底織紋服與串珠飾物在水光中閃爍。(周永田提供)

化雨為彩虹
在某段空檔,驟雨過後出現一道彩虹,雨後綻現的色彩正如部落精神:風雨過後更顯豔麗。這道彩虹既是自然景觀,也彷彿部落對未來的寄託,即使外界有打壓,有搬遷,有人口流失,只要心在這裡,文化就能生根。

不畏風雨,馬仕部落收穫祭照常舉行。不畏風雨,馬仕部落收穫祭照常舉行。(周永田提供)
馬仕部落不畏風雨,收穫祭圓滿完成,天邊也出現了美麗的彩虹。馬仕部落不畏風雨舉辦收穫祭,天邊也出現了美麗的彩虹,帶給族人鼓勵與希望。(周永田提供)

文化落在年輕人肩上
雨中的舞步是文化前行的節奏,情柴不是為了浪漫而存在,而是承諾與能力的象徵;青年不是被動傳承,而是在風雨中主動讓文化重現;長輩不是權威,而是守護這場文化儀式進行的最溫暖視角。
當收穫從田裡帶進祭典、從舞步帶入記憶,馬仕部落收穫祭,不只是一次祭典,而是一整個族群對土地、文化、未來的交代。這是傳統落在青年手中,但情感依舊深深扎根在山與雨中。

獵人鳴槍,表示收穫祭儀要正式開始了。獵人鳴槍,表示收穫祭儀要正式開始了。(周永田提供)
報信,這是收穫祭很重要的一個儀式。報信,這是收穫祭很重要的一個儀式。(周永田提供)


延伸閱讀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