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三地門鄉「Masalut收穫節運動會」隆重開幕

屏東三地門鄉一年一度的「Masalut收穫節運動會」今年把祭典與運動會合一,8月10日至12日在地磨兒國小登場。操場旁是部落攤位與展演,場中央是拔河、接力與傳統競技,三天的節奏緊湊卻不急躁,像在部落步伐裡呼吸。鄉公所預告與現場廣播都反覆提醒:這是第73屆聯合運動會,也是收穫季的共同慶典。
開幕第一個畫面,是耆老古調領唱、聖火點燃。隨後「百人舞豐年」與「百人課間操」把婦女、長者、孩童都拱上場,在地的身體記憶被一次喚醒;鄉長曾有欽說,希望用最生活化的方式,把祭儀精神帶進運動場,讓文化與健康站在同一個舞台。這種「傳統與現代」交織的設計,是今年主軸。
三地門多村聯合,十個部落一起來。從升旗、隊伍進場到競賽,每個村都穿上屬於自己的紋飾與配色;有些隊伍把百步蛇、太陽紋繡在背上,有些把家族圖騰別在胸前。傳統競技穿插田徑與趣味賽,場邊長者一面指點後生、一面替自家隊伍吶喊。活動亦邀集原民會與縣府到場,對原鄉文化傳承表達支持。
要理解為何把「運動會」放進「收穫祭」,得先回到排灣族的時間觀。Masalut,字面是「跨越、過年」,在傳統裡是向祖靈與神明報告、道謝,也是把小米入倉、選種子、吃新米的分界點——過了這一關,新的循環開始。如今很多部落把祭典延伸成面向社群的活動,加入射箭、負重等比賽,精神不變,形式更新。
三地門本身就是門戶。排灣語的發音意近「住在Tjimur的人」,清代漢人曾以閩南語稱這裡作「山豬毛」,日治時期調整聚落、規畫街廓,奠定今日鄉治樣貌。也因此,許多人說來到三地門,是進山的門,也是文化之門。運動會把這個「門」打得更開,讓外地人能走進來,看見部落日常。
今年的節慶,也在氣候考驗之後顯得特別。7月底開始的長雨讓原鄉道路與聚落吃盡苦頭,縣府說明災後搶通與後續修復的進度;而操場上仍是照表操課,族人把擔憂暫時放下,邊比賽邊更新災修訊息,彼此打氣。這不是逃避,而是「過年」的必要:把人聚在一起,把心穩下來。
對拍攝者周永田來說,最好看的並不是起跑線的衝刺,而是賽前、賽後那些小動作:母親替孩子繫上頭飾、耆老在陰影裡揉著膝蓋、青年把獎牌掛回奶奶脖子。鏡頭拉遠,山形在午後雲底下起伏,廣播又響起下一場賽程。收穫祭原本就是關於時間的故事——這裡把一年的門檻跨過去,新的步伐,自然接上。
把祭儀搬進運動會,不是折衷,而是把文化推回日常生活。三地門用最直接的方式告訴外地人:我們的傳統不是展演用的,它可以跑、可以跳,也能在汗水裡被記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