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龍眼乾 一爐古老火光下的記憶與堅持

在台灣,龍眼乾也叫桂圓,在鮮果盛產、產期短暫的年代,它是農家的保存智慧之一。農友們使用龍眼木當柴,在土窯或焙灶裡,用慢火煙燻三天三夜,經常得每隔幾小時翻動一次,才能防止燒焦、確保溫度均勻。這種手工方式至今仍有傳承,保留了龍眼乾濃濃的龍眼木香,也讓果實保水、保存更久。
歷史流轉中的龍眼文化
在交通不便的年代,彰化社頭地區的龍眼乾,曾是農民重要的交易貨幣。當地農民於山坡挖建焙灶,住在焙灶寮裡日夜守火,就為了把鮮果烘製成乾,延續戰後農村的生活方式。
傳統焙製龍眼乾需時長、工序繁複。一口焙灶往往得烘焙三天三夜,每層火力都需掌握得當。過程中必須一手翻動龍眼、另一手顧火,甚至夜間也不可鬆懈。而製作過程的一切,看似枯燥卻蘊含深厚韻味:慢火烘焙出的龍眼乾,外殼有淡香、果肉潤澤,是機械方式所難以比擬的品質。
這一爐,傳承45年
家住彰化社頭鄉山腳路的陳明奮,這座祖傳烘龍眼爐已有四十五年歷史,底部使用早期常見的「刺竹」編成烘床,現在已難再買到。他來回翻動龍眼,每兩小時調整火勢,保持五、六十度的溫火,讓木頭慢慢燒出溫暖火力。整爐大約可烘八百斤龍眼,待完成後重量會減少約三分之一。
他說:「一開始可以睡一會,但用大龍眼木,從大半夜一直熬到天亮都還好,火源不要直接對著爐子,大概離50公分左右。」也提醒,一旦火力太猛,龍眼外殼易焦苦,最後階段一定要小火慢燒。這幾天,他先採收「粉殼龍眼」這種品種,烘焙後的大小、香氣與口感最佳。他父親已98歲,這一爐是傳承給他的父母親與下一代的技藝與記憶。
古法裡的文化與循環
這爐焙龍眼的方式,在時代變遷中保有獨特價值。它不只是保存農產、延展用途,更是一段看得見時間與汗水的生活印記。正如社頭農家的經驗所示,焙龍眼的過程也是與山林共存、與時間共舞的儀式。
以社頭這一爐為例,45年的薪火相傳、每三天夜間的翻動與顧火、溫與煙的協奏,是農家面對豐收壓力、勞動價值與飲食文化的見證。他們用柴火、竹床、翻攪之力,刻畫出龍眼乾不只是食物,更是歲月裡的溫度,陳明奮表示現在年輕一代不可能來做這工作,他也七十多歲了,只能做一年是一年,不多想未來會如何了。
一爐溫火,世代記憶
今天這樣的手工焙龍眼方式在台灣越來越稀少。雖然機械烘乾更快、更省工,但許多甜香與細膩口感往往失落。有專家指出,若想重建地方特色農業,必須保留傳統工藝的精神,同時兼顧食安、環境與農民健康。
這一爐龍眼乾,燻出的不只是果香,還有時光的味道。陳明奮兄弟的堅守,讓人看見農村裡那些被煙霧與火光牽起的生活情節。像火一般溫暖、像苦勞一般厚實——這是屬於他們,也是屬於台灣的龍眼乾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