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尖上的書卷氣 專訪書法家暨篆刻家蔡清和

走進蔡清和的工作室,案上擺放著大小不一的印章,有的紅得鮮亮,有的沉穩如墨,旁邊還放著刻刀與石料。蔡清和笑著說,平日創作中常用的印章,大多寬度只有兩公分多,真正用在書畫作品上時,印章往往是配角。但在展覽中,為了讓觀眾看清細節,也為了讓作品在牆面上更有存在感,特地放大製作「主題印章」,刻工必須細膩到放大後仍能耐看。
從漢印到文人印
談起篆刻的歷史,他不疾不徐地回溯。早期戰國、漢代的印章多由專業工匠以銅鑄刻成,刀痕凌厲,製作者並非文人。直到明代,文人開始介入——書法家文徵明之子文彭與刻工何震合作,改用較軟的石材,掀起文人自刻之風。此後,篆刻成為詩、書、畫之外的第四項修養,「詩書畫印」的概念由此成形。
石與刀的默契
蔡清和用的是硬度適中的壽山石或青田石,「太硬的石頭像澎湖玄武岩,機器刻得動,但不適合手工雕。」他一邊說,一邊示範刻刀在石面推進的節奏——不是猛衝,而是穩穩地「切」與「沖」,讓線條流暢而不失力道。
「刻印章其實很磨性子,」他笑道,「急著想看成品,往往就容易出錯。學會放慢,把每一步處理到位,最後蓋出的印才乾淨俐落。」
印屏:讓印章成為主角
在牆上,一幅幅「印屏」格外吸睛。印屏是將多枚印章巧妙編排於同一畫面,並以書法或色紙點綴。蔡清和指著其中一幅說,主題是「千金難買」,旁邊用小字補上「一生閒」,既是自我期許,也留給觀者想像空間。畫面中紅、黑、白交錯,陰刻與陽刻呼應,既有傳統味,也有設計感。
他強調,印屏讓印章從配角變成主角,是篆刻作品中少見的呈現方式,因此在他的展覽室特別吸引目光。
書法與篆刻的互養
「刀法要好,書法一定要打底。」蔡清和認為,篆刻線條本質上是書法線條在石上的延伸,若書法功力不足,印章難有神韻。他本身畢業於中文系,長期研習書法與古典詩詞,偶爾作畫,讓創作有更完整的傳統文化脈絡。
在傳統書畫世界,印章也是鑑定真偽的重要依據。藝術家若長期使用固定幾枚印章,收藏家可據此比對作品真偽;反之,從未在其作品中出現過的印章,往往令人存疑。這也是為何許多藝術家會在專輯或展覽中,專門展示自己常用的印章。
守住傳統的溫度
對蔡清和而言,篆刻不只是技藝,更是文化記憶的載體。每一次刻刀落下,都是對歷史的一次回應,也是與自我心性的對話。他說:「這門手藝,讓我學會耐心,也讓我更珍惜傳統裡的細膩與真誠。」
在機器大量生產的時代,他依然選擇一刀一劃地刻,守住屬於篆刻的溫度與書卷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