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鐵聲未歇 埔心百年舖的第二代、第三條路

門口老招牌寫著「打鐵百年舖」,兩側仍可見運轉中的磨輪與手工具,聲音不斷。(廖儷芬/攝影)
門口老招牌寫著「打鐵百年舖」,兩側仍可見運轉中的磨輪與手工具,聲音不斷。(廖儷芬/攝影)

【記者廖儷芬/彰化報導】

走進彰化埔心的「打鐵百年舖」,門口黃底黑字的老招牌,旁邊仍運轉的砂輪機,聲音清脆。黃健育說:「這些聲音跟我阿公、我爸時代不一樣,早期更響亮。」他把父親黃文振、阿公黃柳的照片釘在牆上,旁邊是滿牆名片、老紙鈔與手刻木牌,一半是記憶,一半是生意。

打鐵聲未歇,彰化埔心鄉百年舖。打鐵聲未歇,彰化埔心鄉百年舖。(廖儷芬/攝影)
黃健育阿公黃柳留下來的傳統機具,聲音非常響亮。黃健育阿公黃柳留下來的傳統機具,聲音非常響亮。(廖儷芬/攝影)
黃健育父親黃文振當年工作的照片。黃健育父親黃文振當年工作的照片。(廖儷芬/攝影)

父親留下的不是店面,是做人的尺
黃健育從小在火光旁長大。「我爸清簡、刻苦,早上六、七點開工,常磨刀磨到十一點,邊磨邊打瞌睡。」他說,父親留給他最大的資產是兩句話:
「多學一樣本事,就少一樣求人;只要肯做,不怕無犁可以拖。」
這些年,兄弟姊妹各自走路,店裡還是他扛著。他常回頭看那張老照片,像是對父親打卡:「人不在了,聲音還在,我就繼續。」

黃健育說:「長輩留下的不是店面,是做人的尺。」黃健育說:「長輩留下的不是店面,是做人的尺。」(廖儷芬/攝影)
「先做微量型的打鐵觀光工廠、再做小博物館。」門口吊滿老工具、裡面堆著各式鐵砧。「先做微量型的打鐵觀光工廠、再做小博物館。」門口吊滿老工具、裡面堆著各式鐵砧。(廖儷芬/攝影)
黃健育父親留下的開店精神,至今影響著他。黃健育父親留下的開店精神,至今影響著他。(廖儷芬/攝影)

第二、三代不只守成,要改造供應鏈
70年代還是農具好賣的時候,他就意識到「只靠農具是不夠的」。員林農工畢業後,他被前輩牽線進建築五金通路,加入中部五金聯誼會,打開台灣各地盤商與內外銷工廠的人脈。
「異業合作不是口號,園藝、建材、農機都要五金。」他把店當樞紐:能做的自己做,不能做的,就把訂單導去彰化的加工廠,再把自家商標打上去,客製化、再加工,補上最後一哩路。這是他口中的「第三條路」:不只是修刀打鐵,也要把散在各處的工序串成一條小而穩的生產鏈。

店裏到處都是寶,包括這個工具,看得出歷史久遠。店裏到處都是寶,包括這個工具,看得出歷史久遠。(廖儷芬/攝影)
不能做的,就把訂單導去彰化的加工廠,再把自家商標打上去,客製化、再加工,補上最後一哩路。不能做的,就把訂單導去彰化的加工廠,再把自家商標打上去,客製化、再加工,補上最後一哩路。(廖儷芬/攝影)

商標與專利,讓手路變成產品
牆上擺著他申請的八個商標與專利證明,最醒目的是以母親之名取的「雅鶴」。他端出一支不鏽鋼「噴燈連結器」:
「這是我自己想出來的,固定在噴燈上加熱,用在抑草蓆壓孔與客製"動土金鏟子",也有師傅拿去做現場施工。」專利號刻在金屬上,避免被複製。「沒有商標與專利,做不久。」"品質是維護客人忠誠最好的保證"!

黃健育用媽媽的名字「也鶴」取名和申請專利。黃健育用媽媽的名字「雅鶴」取名和申請專利。(廖儷芬/攝影)
牆上擺著他申請的八個商標與專利證明。牆上擺著他申請的八個商標與專利證明。(廖儷芬/攝影)
「這是我自己想出來的,固定在噴燈上加熱,用在抑草磚與動土儀式,也有師傅拿去做現場施工。」專利號刻在金屬上。「這是我自己想出來的,固定在噴燈上加熱,用在抑草磚與動土儀式,也有師傅拿去做現場施工。」專利號刻在金屬上。(廖儷芬/攝影)

未來夢 把店面變成小型觀光工廠
土地不大,他不喊大夢。「先做微量型的打鐵觀光工廠、同時增設收藏台灣早期民藝日據時代博物館。」門口吊滿老工具、裡面堆著各式鐵砧,牆上寫著「異業合作夥伴」。他說:「有人來找特別的配件,網路找不到,來店裡多半找得到;真的沒有,我幫他介紹。」
他把「圓夢」寫在木牌上當座右銘:「心要定、腳要動。心定了,腳才走得遠。」

惜物的黃健育,將收藏的紅眠床木片,用來當裝置藝術。惜物的黃健育,將收藏的紅眠床木片,用來當裝置藝術。(廖儷芬/攝影)
黃健育的座右銘,用來激勵自己,不要停止學習與嘗試。黃健育的座右銘,用來激勵自己,不要停止學習與嘗試。(廖儷芬/攝影)
「異業合作不是口號,園藝、建材、農機都要五金。」黃健育把店當樞紐:能做的自己做,不能做的,就把訂單導去彰化的加工廠。「異業合作不是口號,園藝、建材、農機都要五金。」黃健育把店當樞紐:能做的自己做,不能做的,就把訂單導去彰化的加工廠。(廖儷芬/攝影)

第四代進場:現場做事,線上說話
兩個兒子陸續回店裡,一個在工廠學製程與加工,一個協助網路上架,也有二位小幫手協助,把老店的貨、客製件,搬到線上曝光,全台各地都有經銷商點。「年輕人比較會經營網路,也懂平台怎麼玩。」黃健育笑說,自己把貨做好、把路打通,「換他們去跟世界講」。
他不諱言產業環境不容易:缺工、成本升、外銷關稅起伏,但內需還在,只要供應鏈接好,老店就有續命的空間。「同島一命,大家都要好;我們把餅做大,彼此才有路。」

第四代站上線上、線下的交會點,老聲音會以新的方式,被更多人聽見。第四代站上線上、線下的交會點,老聲音會以新的方式,被更多人聽見。(廖儷芬/攝影)
黃健育不諱言產業環境不容易:缺工、成本升、外銷關稅起伏,但內需還在,只要供應鏈接好,老店就有續命的空間。黃健育不諱言產業環境不容易:缺工、成本升、外銷關稅起伏,但內需還在,只要供應鏈接好,老店就有續命的空間。(廖儷芬/攝影)

從火爐邊到名片牆:傳承的方法
這家店的牆像一本立體簿——名片、票據、匾額、新聞剪報,還有父子合照。展示不是炫耀,而是告訴來訪的人:這裡具備連結的能力,有人、有貨、有工夫,也有願意互相介紹的朋友。
採訪結束前,他又回到那句老話:「學一樣,就少求一樣;把自己做好最好的售後服務,客人是最好的廣告。」說完,店裏伙伴繼續工作,手又扶上砂輪機。火星一飛,店裡的聲音,像過去,也像未來。

火星一飛,店裡的聲音,像過去,也像未來。火星一飛,店裡的聲音,像過去,也像未來。(廖儷芬/攝影)
早期刨刀、火盆、秤具與報導剪貼,構成「小型館藏」。早期刨刀、火盆、秤具與報導剪貼,構成「小型館藏」。(廖儷芬/攝影)

父親的身影,兒子的工夫,曾孫輩的網路與新器
這家埔心的打鐵舖,留住的不只是器物與做工,還有一套面對世界的方法:尊重手藝、保護創新、結盟產業、善用網路。父親留下做人做事的尺,兒子把尺拿來量尺寸、也拿來量距離;等到第四代站上線上、線下的交會點,老聲音會以新的方式,被更多人聽見。

“品質是維護客人忠誠最好保證”!黃健育用這句話跟兒子們共勉。這個鋁壺勾起很多人的童年回憶。(廖儷芬/攝影)
這家埔心的打鐵舖,留住的不只是器物與做工,還有一套面對世界的方法。這家埔心的打鐵舖,留住的不只是器物與做工,還有一套面對世界的方法。(廖儷芬/攝影)


延伸閱讀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