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伸港蚵寮蝦猴保育區 999純金夕陽

落日貼近蚵寮屋,潮間帶被染上耀眼紅光,映現出伸港漁村最獨特的景致。(吳淑珠提供)
落日貼近蚵寮屋,潮間帶被染上耀眼紅光,映現出伸港漁村最獨特的景致。(吳淑珠提供)

【記者廖儷芬/彰化報導】

彰化縣伸港鄉蚵寮社區,靠海吃海,村名來自早年養蚵築寮而居的歷史,如今仍可見剝蚵與載運的景象。退潮時,大片泥灘裸露,這裡是「螻蛄蝦(俗稱蝦猴)」的重要棲地,也是水鳥、招潮蟹等生態的庇護所。
為了保護因過度捕捉而數量下降的蝦猴,彰化區漁會在2005年劃設約36公頃保育區,居民組成志工隊巡守、解說,降低採捕壓力。漁業署公告規定,全年禁止採捕螻蛄蝦及其他水產動植物,並分核心區與養護區管理。地方並與王功一帶形成三處保護區,透過禁漁與限量維護資源。

金黃夕照鋪滿海面,高腳蚵寮靜立潮間帶,見證漁村與大海的共生故事。金黃夕照鋪滿海面,高腳蚵寮靜立潮間帶,見證漁村與大海的共生故事。(吳淑珠提供)
落日餘暉映照蚵寮社區,潮間帶的水面閃耀著金光,勾勒漁村的靜謐之美。落日餘暉映照蚵寮社區,潮間帶的水面閃耀著金光,勾勒漁村的靜謐之美。(吳淑珠提供)
夕陽懸於天際,光影灑落蚵寮村海面,高腳蚵寮屋成為最堅定的剪影。夕陽懸於天際,光影灑落蚵寮村海面,高腳蚵寮屋成為最堅定的剪影。(吳淑珠提供)
太陽緩緩西沉,潮間帶的倒影閃爍,蚵寮村的漁村風情在橘紅天幕下更顯詩意。太陽緩緩西沉,潮間帶的倒影閃爍,蚵寮村的漁村風情在橘紅天幕下更顯詩意。(吳淑珠提供)

夕陽下的「999純金總」
攝影家吳淑珠長年拍攝蚵寮的潮間帶。這回她在蝦猴保護區守候黃昏,自夕陽餘暉至夜幕降臨,連續記錄海面變化。她形容:「999純金總包,20250815在蚵寮社區。」夕陽將海面染成金橙色,鏡頭裡的海上屋、木船、蚵架與遠方風機,全被同一抹色彩連在一起。
所謂「海上屋」(在地稱海寮),早年是漁民休息與避難的高腳屋。伸港曾有三十多座,如今僅存一座。退潮時能清楚看見全貌,成為夕陽下的地標,也是吳淑珠作品中最具象徵的畫面。

落日與蚵寮屋相對,金光在潮間帶延伸出閃爍的路徑,如同通往大海的金色大道。落日與蚵寮屋相對,金光在潮間帶延伸出閃爍的路徑,如同通往大海的金色大道。(吳淑珠提供)
夕陽沉落至蚵寮屋旁,橘紅海面閃耀著光影,漁村的古老故事在此靜靜流淌。夕陽沉落至蚵寮屋旁,橘紅海面閃耀著光影,漁村的古老故事在此靜靜流淌。(吳淑珠提供)
潮間帶上布網的倒影與夕陽交織,映出金紅光彩,記錄蚵農的日常與大海的節奏。潮間帶上布網的倒影與夕陽交織,映出金紅光彩,記錄蚵農的日常與大海的節奏。(吳淑珠提供)

保育與開發的拉鋸
這片海岸同時也承受壓力。長期以來,地方居民憂心彰濱工業區、空污與廢棄物設施的影響。十多年前的紀錄就提到,保育區面臨飄沙與污水等問題,衝擊漁民生計。
在保育與發展的矛盾之間,蚵寮人以務實的方式維繫產業與環境。沿岸仍可見平掛式蚵棚與牛車採蚵的傳統作業,成為地方獨有的文化資產。攝影讓這些日常被記錄下來,也提醒人們:保護區不只是禁止,而是讓漁業與生態能長久相伴。

晚霞倒映在退潮的水道中,兩道水痕直通蚵寮屋,彷彿通向海天交會的秘境小徑。晚霞倒映在退潮的水道中,兩道水痕直通蚵寮屋,彷彿通向海天交會的秘境小徑。(吳淑珠提供)
近看蚵寮屋在橘紅天幕襯托下更顯孤寂,倒影映在潮間帶水面。近看蚵寮屋在橘紅天幕襯托下更顯孤寂,倒影映在潮間帶水面。(吳淑珠提供)
海面逐漸染上深藍,遠處蚵寮屋映照在金橙霞光裡,勾勒伸港蚵寮村獨有的暮色景致。海面逐漸染上深藍,遠處蚵寮屋映照在金橙霞光裡,勾勒伸港蚵寮村獨有的暮色景致。(吳淑珠提供)

夕陽散場後的守候
黃昏落幕,潮水漸漲,志工收好器具,漁民牽著船回岸。吳淑珠收下最後一張照片,說改天還要再來看一次落日。
她的影像沒有誇張的構圖,而是靠耐心。等光線降下來,等潮水退上去,等海與人回到一天的節奏。對蚵寮社區而言,這份耐心,也是守住蝦猴與潮間帶的關鍵。

佇立潮間帶,橘紅與紫藍交織的天空,成為最美的舞台背景。佇立潮間帶,橘紅與紫藍交織的天空,成為最美的舞台背景。(吳淑珠提供)
夜幕低垂,伸港濱海風車與點亮的建築交織,倒映水面燈火閃爍,展現漁村與現代風貌並存的景象。夜幕低垂,伸港濱海風車與點亮的建築交織,倒映水面燈火閃爍,展現漁村與現代風貌並存的景象。(吳淑珠提供)





延伸閱讀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