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創作串起教室與展場 專訪彰化田中畫家李沂璇

在彰化田中,有一間溫暖的畫室,牆上掛滿色彩斑斕的作品,也堆疊著一段段教與學的回憶。畫家李沂璇,是這裡的主人,也是無數學生藝術夢想的啟蒙者。她從高中、美術系一路走來,始終專注於藝術教育與創作。「我主要是教想讀美術班的學生,有些孩子從小小的塗鴉開始,到有志考美術班,我就一路陪著他們成長,把技法一步步拉上去。」她說。
在她的作品中,《我的咖啡館》是一幅特別的存在。乍看之下,觀者可能不會立即聯想到咖啡館,因為她將主題藏在畫面中,四周以繽紛色彩的手法鋪陳。
「它不是水彩,也不是油畫,而是複合媒彩。」李沂璇解釋,這種創作方式能融合紙張、廢棄環保素材等元素,發揮無限想像。對她來說,這是一種紓壓的過程,也是一種生活態度——即使是平凡的物品,也能在畫布上獲得新生命。
《錦鯉》——教學中的吉祥意象
畫室的正中間牆上有一幅《錦鯉》,那是一幅油畫。「這是我作為教學範例畫的,沒有加特別的創新元素,就是單純用油畫技法,讓學生看老師如何畫魚。」她笑說,這幅作品後來留在畫室,也深受父親喜愛。
畫面中有九隻魚,紅綠對比鮮明,象徵「長長久久」。在細水間游動的魚兒,不只是色彩的練習,更承載了長輩們對吉祥的期許。
《楓的追尋》——人生的比喻
在2025年彰化縣美術學會的年展上,她帶來《楓的追尋》。這幅畫以複合媒材創作,運用鑰匙圈鐵環、紙張與壓克力顏料,象徵人生中的限制與挑戰。
「創作像是在追風,過程中會遇到困難,要想辦法突破。」她說,有時候畫作會放著一段時間,再回頭加色、堆疊,直到情感與畫面達到平衡。這不只是藝術歷程,也是她對學生的勉勵:在創作與人生中,都要勇敢接受挑戰。
《花束》——留住祝福的顏色
有一幅作品背後藏著動人的故事。那是學生辦畫展時,家長送的一束花。花會凋謝,但祝福不該消失。於是她等花乾枯後,將它融入畫布,搭配壓克力顏料、打底劑與眼影粉、腮紅等元素,再加上一些廢棄材料,成了一幅帶著回憶的作品。
「那些顏色裡,有家長的心意,也有我們生活中的點滴。」她說。
偏鄉推廣與藝術聯展
李沂璇除了在畫室教學,也積極參與展覽,辦過個展、師生聯展,並參加聯展推廣地方藝術。她與田中鎮的藝術朋友們相約,今年十一月將在「Art田中藝術空間」舉辦聯展,參與的還有蕭美惠、邱雅涵兩位老師。
「田中馬拉松大家都知道,但藝術這一塊好像比較少被看見。我們希望一起推廣,讓更多孩子的亮點被看見。」
生活裡的美感與堅持
在訪談中,她坦言生活美學已滲入日常,甚至會為了一道菜的擺盤花上許多時間,讓先生笑說「別再擺了,我好餓。」但對她而言,美食是樂趣,藝術是人生中必修的功課,必須用心修煉。
「人與人之間就是要互相學習成長,藝術也一樣,要不斷地嘗試與分享。」她的話,和牆上那些層層堆疊的色彩一樣,帶著耐心、溫度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