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賢二藝術園區半日遊 台東山海之間的新祕境

江賢二藝術園區主視覺以台東藍為主。(廖儷芬/攝影)
江賢二藝術園區主視覺以台東藍為主。(廖儷芬/攝影)

【記者廖儷芬/台東報導】

從蜿蜒的濱海公路轉進金樽,陽光在車窗灑落,海風拂面,太平洋在眼前靜靜鋪展。轉個彎,一棟外觀由銹紅色鋼板與清水模構成的建築緩緩映入眼簾,外型不張揚,卻與山海環境自然融合,彷彿自地景中長出來的一座雕塑。這裡,是藝術家江賢二多年籌畫、於 2025 年春天開幕的「江賢二藝術園區」。

轉個彎,一棟外觀由銹紅色鋼板與清水模構成的建築緩緩映入眼簾。轉個彎,一棟外觀由銹紅色鋼板與清水模構成的建築緩緩映入眼簾。(廖儷芬/攝影)
這裡,是藝術家江賢二多年籌畫、於 2025 年春天開幕的「江賢二藝術園區」。這裡,是藝術家江賢二多年籌畫、於 2025 年春天開幕的「江賢二藝術園區」。(廖儷芬/攝影)

藝術與建築的無聲對話

園區由建築師林友寒與江賢二本人共同設計,強調建築不只是展示空間,更是一種藝術語彙的延伸。步入主展館前,兩側草磚步道井然鋪設,空氣中混合著海潮與青草味,牆上則陳列著江賢二的攝影創作,風格抽象而靜謐,讓人一踏入即自然放慢腳步。

展館設計語彙簡潔,卻處處巧思。幾何天井導引自然光線入內,光影在牆面與地板間移動,靜水池映出天空的藍與雲的形狀。建築不只是容器,也讓人與自然產生連結。

來自雲林安慶國小的葉慧貞主任說:「建築本身就像一件作品,三角形、圓形、直線和曲面交織而成的空間感,讓人一進來就想沉靜下來。光線隨時間變化,彷彿也照進人心深處。」

步入主展館前,兩側草磚步道井然鋪設,空氣中混合著海潮與青草味。步入主展館前,兩側草磚步道井然鋪設,空氣中混合著海潮與青草味。(廖儷芬/攝影)
展館設計語彙簡潔,卻處處巧思。幾何天井導引自然光線入內,光影在牆面與地板間移動。展館設計語彙簡潔,卻處處巧思。導引自然光線入內,光影在牆面與地板間移動。(廖儷芬/攝影)
靜水池映出天空的藍與雲的形狀。建築不只是容器,也讓人與自然產生連結。靜水池映出天空的藍與雲的形狀。建築不只是容器,也讓人與自然產生連結。(廖儷芬/攝影)
葉慧貞主任說:「建築本身就像一件作品,三角形、圓形、直線和曲面交織而成的空間感,讓人一進來就想沉靜下來。葉慧貞主任說:「建築本身就像一件作品,三角形、圓形、直線和曲面交織而成的空間感,讓人一進來就想沉靜下來。(廖儷芬/攝影)

燭光中綻放的信仰隱喻

在展館中央,一面皺摺起伏、如山勢般的大型裝置作品吸引眾人目光。走近細看,才發現這是由報紙、紗網與顏料拼貼而成的牆面,紙團之間點點燭光閃爍,色彩繽紛。

這件名為《百年廟》的作品,源於江賢二對信仰與人性的長年關注。作品以抽象方式描繪眾生的祈願,每盞燭火都各有色彩,如同人間不同的祝願——平安、幸福、解脫。

來自吳厝國小、已退休的廖昭坤主任站在作品前良久,他緩緩說:「這不只是裝置藝術,更像是信仰的象徵。每一道顏色、每一團紙,都像是一份願力。江賢二把宗教的情感轉化為視覺語言,讓人不需語言,就能有所感受。」

每盞燭火都各有色彩,如同人間不同的祝願——平安、幸福、解脫。每盞燭火都各有色彩,如同人間不同的祝願——平安、幸福、解脫。(廖儷芬/攝影)
這件名為《百年廟》的作品,源於江賢二對信仰與人性的長年關注。這件名為《百年廟》的作品,源於江賢二對信仰與人性的長年關注。(廖儷芬/攝影)
廖昭坤緩緩說:「這不只是裝置藝術,更像是信仰的象徵。廖昭坤緩緩說:「這不只是裝置藝術,更像是信仰的象徵。(廖儷芬/攝影)

畫作中的星辰與心景

另一展區中,陳列有《金樽》、《曙光》與《巴黎聖母院》等大型油畫,配合昏黃的燈光與灰階牆面,畫面中的筆觸與光點像星辰閃爍,視覺層次厚重且深遠。這些作品不再描繪可見世界,而是藝術家對時間、宇宙與心靈的凝視。

觀展時,訪客不由自主放慢腳步。即使是孩童,也安靜地坐在展廳角落觀賞。「這是一場心靈的洗滌。我們從五百公里外特地來到台東,這趟旅程,很值得。」葉慧貞主任一邊欣賞,一邊感性地說。

園區裏的大型油畫,配合燈光與灰階牆面。園區裏的大型油畫,配合燈光與灰階牆面。(廖儷芬/攝影)
江賢二的作品視覺層次豐富多彩且深遠。江賢二的作品視覺層次豐富多彩且深遠。(廖儷芬/攝影)
觀展時,訪客不由自主放慢腳步。即使是孩童,也安靜地在展廳角落觀賞。觀展時,訪客不由自主放慢腳步。即使是孩童,也安靜地在展廳角落觀賞。(廖儷芬/攝影)

靜水與冥想  尋回本心

展館外的靜水池倒映藍天與建築線條,偶爾有海風吹來,水面泛起微波,令人屏息。旁側設有「冥想室」,遊客可在靜謐空間中席地而坐,暫離塵囂。

園區參觀動線約可安排 1.5 至 2 小時,整體設計不追求「看多少作品」,而是讓人慢慢感受每一處空間的氣息。

「江賢二藝術園區」以整體氛圍打動人心——從建築結構、作品陳設到自然光線與濱海地貌,共同構成一場療癒旅程,讓人重新學會凝視,並理解「存在」的意義。

展館的連接,也有不同的風情與面貌。展館的連接,也有不同的風情與面貌。(廖儷芬/攝影)
園區參觀動線約可安排 1.5 至 2 小時,整體設計不追求「看多少作品」,而是讓人慢慢感受每一處空間的氣息。園區參觀動線約可安排 1.5 至 2 小時,整體設計不追求「看多少作品」,而是讓人慢慢感受每一處空間的氣息。(廖儷芬/攝影)
從建築結構、作品陳設到自然光線與濱海地貌,共同構成一場療癒旅程。從建築結構、作品陳設到自然光線與濱海地貌,共同構成一場療癒旅程。(廖儷芬/攝影)

美學在日常中萌芽

離開時,我們回首望向建築與大海,燭光依舊閃爍。葉主任說:「這不只是一次觀展,更像是走進了一段精神旅程。」

廖昭坤主任也笑著補充:「希望這樣的園區,能讓孩子從小親近藝術,在生活中種下美的種子,長出屬於自己的光。」

在江賢二藝術園區,藝術不是高掛牆上的名畫,而是與人同行、與自然共生的實踐。這趟短暫的半日之行,留下的,不只是一張張相片,更是一種被靜靜觸動過的心境。

葉慧貞說:「這不只是一次觀展,更像是走進了一段精神旅程。」葉慧貞說:「這不只是一次觀展,更像是走進了一段精神旅程。」(廖儷芬/攝影)
廖昭坤主任說:「希望這樣的園區,能讓孩子從小親近藝術,在生活中種下美的種子,長出屬於自己的光。」廖昭坤主任說:「希望這樣的園區,能讓孩子從小親近藝術,在生活中種下美的種子,長出屬於自己的光。」(廖儷芬/攝影)
這趟短暫的半日之行,留下的,不只是一張張相片,更是一種被靜靜觸動過的心境。這趟短暫的半日之行,留下的,不只是一張張相片,更是一種被靜靜觸動過的心境。(廖儷芬/攝影)
在江賢二藝術園區,藝術不是高掛牆上的名畫,而是與人同行、與自然共生的實踐。在江賢二藝術園區,藝術不是高掛牆上的名畫,而是與人同行、與自然共生的實踐。(廖儷芬/攝影)

延伸閱讀
迎熱氣球嘉年華 哆啦A夢台東現身
2025年06月22日 | 13天前
風光與心境 楊建業鏡頭下的台東之旅
2025年04月29日 | 2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