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台灣東岸 康明義的光影之路

花蓮的清晨總是安靜得像一場深呼吸。
有機農康明義在天還沒亮時,便帶上手機從花蓮騎著重機出門。海邊的風微鹹,浪聲拍打礁岩,遠方的雲緩緩變淡。他說,拍照前要先「聽海」,聽浪的節奏,等光線轉變。
那是二〇二五年中秋前後的日子,秋意剛起,天氣乾淨,空氣帶著早晨的濕氣與淡淡稻香。他站在屏東旭海段的海岸邊,靜靜等待太陽浮出。當第一道金線從水平線裂開,整個世界被染上一層薄薄的橘紅,連海浪都帶著微光。
旅人騎著機車停在海邊,背對鏡頭,望向曙光。天空還未全亮,地平線剛顯出層次分明的色帶,深藍、橘金、銀白。康明義說,那一刻是他最熟悉的「安靜的開始」。
南迴的台東藍
秋天的南迴公路,有一種特別的藍。從太麻里一路到安朔、楓港,海岸線貼著公路延展,車子轉過每一個彎,都能看見不同的光。
康明義的鏡頭記錄著那條「南迴藍」的曲線。俯瞰多良車站路段時,道路像一條銀線蜿蜒在山與海之間;近看時,防波塊排列成節奏分明的圖案,浪花拍打的瞬間形成一種自然的秩序。
他說,拍這段公路時,最怕的不是風大,而是太陽太亮。「中午的光會壓掉層次,只有早晨或傍晚,顏色才會活。」於是他常在日出後一小時收工,或傍晚天色漸暗時再拍。那時的海,顏色最柔。
在他的照片裡,南迴公路不是速度的象徵,而是一種節奏。騎士的背影、遠方的山影、波浪的白線,共同構成一首無聲的旅途詩。
屏東的午後
沿著南端康明義來到位於屏東的旭海、滿州一帶拍下另一種秋色。這裡的海風更強,雲的形狀變化快。午後的陽光從斜側照來,稻田泛著銅色光,山腳下的村落靜靜地呼吸。
他說自己雖是有機農,但拍照時反而更像在「巡田水」。
「我拍的不是風景,是生活裡的樣子。」
遠處雲層厚重,陽光從雲縫間照下,海面反射出碎金。岸邊停著幾輛機車,旅人們並肩坐在礁岩上,背影映著金色的天光。這畫面沒有刻意安排,卻有一種樸實的溫度。
秋天的顏色
康明義說,他最喜歡秋天。春天太濕、夏天太烈、冬天太冷,唯有秋天剛好。「光比較低,空氣乾,拍起來顏色比較厚。」
他拍田,也拍路。
在花蓮的山腰,他常拍到秋名山髮夾彎的金線;在海邊,他拍浪花與防波堤的陰影。
他說這些景色讓他想起種田的節奏,翻土、撒種、等待。
秋天的海岸有風的聲音。那年中秋,他把鏡頭對準天空,一輪圓月剛升起,照亮遠方的海。沒有多餘的色彩,只有光。
光與人的距離
康明義不是職業攝影師,但他的照片裡有農夫的耐心與觀察。他不追求壯觀的構圖,也不修飾天空的顏色,只想留下當下的「真實」。
他說:「我拍的,不只是風景,而是自己走過的那條路。」
這幾年,他依舊在花蓮與屏東兩地往返,白天種田,心血來潮就出門拍照。
他用最簡單的方式記錄台灣秋天的樣貌,有光、有風、有呼吸。
沒有喧嘩,也不需要說明,只要靜靜看,就能聞到海的鹹味與稻的香氣。那是屬於土地的聲音,也是他心裡最安靜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