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災區復原路漫長 淤泥加垃圾恐逾百萬噸

花蓮堰塞湖溢流重創光復鄉,據最新統計,截至7日止,淤泥已清運8.5萬噸,若再加上家戶受損等垃圾,整體淤泥加垃圾恐逾百萬噸。立委表示,台灣應比照日本,建立一套國家級的「災害廢棄物管理計畫」。
彭啟明8日赴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針對「災後復原重建及清理因應作為」進行專題報告。
彭啓明表示,自己有到光復災區去看,基本上不是淹水,是土沙進來,更有垃圾大量溢出。談及現今的重點工作,他說,包括水溝及側溝,目前清了10公里,也因為淤積,災區有約四成的馬桶淤積,希望10月18日前把側溝、下水道趕快清淤完成。
跨部會合作處理淤泥廢棄物
彭啓明表示,未來會針對淤泥進行跨部會清淤規劃,統計至7日為止,已清出8.5萬噸,但仍還有10幾萬噸,再加上垃圾,總量可能破百萬噸。
針對災區復原,彭啓明說,因目前淤泥很黏很硬,需要乾燥再處理,篩出細沙跟粉土及垃圾,加上花蓮縣沒有焚化爐,目前協調水泥公司協助去化相關垃圾廢棄物。
土壤重金屬汙染風險低
有媒體報導災區恐致重金屬汙染,彭啓明表示,光復沒有化學工業,土壤受汙染的機會微乎其微,但努力樣本採樣,的確有測到微量重金屬,但屬於地質天然背景,都在環境可容許範圍內。
彭啓明也說,淤泥暫置則協調台糖公司提供6處暫置場,目前用到第3處,農地則有6、700公頃被淤泥淹沒,未來尚待跨部會去化淤泥,並讓沙土更有效再利用,但這是漫長過程,目前擔心淤泥與垃圾混雜,需有機器篩分,預計10月底後救災告一段落,提出新的預算爭取立院支持,明年執行。
立委林淑芬質詢時表示,台灣至今仍未建立一套跨區域、國家級的「災害廢棄物管理計畫」,並以日本為例,明確將災害廢棄物處理列為災後關鍵行動,質疑台灣仍處於土法煉鋼的落後狀態。
彭啟明表示,對於日本如何處理災後廢棄物,會好好來研究,這次花蓮馬太鞍溪溢流事件,為全世界少有的嚴重土砂掩埋,與過去案例不同,但目前仍會以協助災民恢復家園為優先,後續中長期仍有相關規劃。
石崇良:將研議臨時志工保險
此外,近日曾到花蓮救災的桃園市挖土機行老闆林鴻森,因救災時遭刺傷感染引發敗血症,6日宣告不治,後續傳出事前未投保,引發各界關注志工的權益保障。
48歲的林鴻森於救災期間左腳被刺傷腫脹,一直到救災第8天才送醫,最終不幸因敗血症離世。衛生福利部長石崇良表示,已先提供家屬20萬元慰問金,未來幾週,將會推動個別志工造冊、並與保險業者討論保費等議題。
立委劉建國質詢時,問及擔任志工死亡,是否適用於勞保職災,若屬職災死亡,可理賠45個月,可達40幾萬元。勞動部長洪申翰表示,初步確認林男屬志工行為,但審慎起見,會跟家屬釐清是否涉及雇用或勞務關係,以決定職災適用範圍。
立委林月琴、傅崐萁質詢時,也關注災後十幾萬名志工大批湧入光復鄉,其中許多裝備或知識不足,恐釀受傷甚至感染致生命危險。
石崇良表示,將研議依《災害防救法》登記造冊指派工作,以徵調概念進行加保,針對醫療志工進駐,已發函改採統一調派,不過其他志工則還是要回歸各主管機關,預計8日開始處理納保作業,並與保險公司協調相關方案。
另外,石崇良說,這次花蓮賑災募款感謝全國踴躍捐款,慰問金將優先發放給死亡、重傷與失蹤者家屬。重建部分,每戶將獲35萬元補助,用於清理家園與修繕房屋;設籍光復鄉者可申請7加7天的短期住宿補助,每日2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