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對中共統戰無感 全民「識共」刻不容緩

在假新聞盛行及缺乏對中共的識讀教育等因素下,年輕人在認知 上容易受到影響。示意圖。(中央社)
在假新聞盛行及缺乏對中共的識讀教育等因素下,年輕人在認知 上容易受到影響。示意圖。(中央社)

【記者莊璦筠/台北報導】

近期一名大學新生在社群平台貼出寢室室友與69歲博士生室友手舉「兩岸一家親」書法的合照,該事件隨後被中共炒作成「台灣大學生渴望統一」。然而,部分大學生對此反應冷淡,認為這僅是單純的文化交流,也有學生認為與自身無關。

學者分析,在假新聞盛行及缺乏對中共的識讀教育等因素下,年輕人在認知上容易受到影響。中共此類操作的目的,是讓不關心政治的人「認為和平交流沒什麼不好」,就能達成中共想要的統戰效果。這也突顯了部分年輕人長期使用中國社群媒體,可能導致對中共的認同度增加,進而誤入統戰陷阱的問題。

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鄭欽模接受《大紀元時報》訪問時表示,目前最重要的公民教育,就是「認識中共政權的本質」,因此這個教材有其必要性,但已經有點「緩不濟急」了 ,且如果教材能真實反映中共的樣貌,在推動時就可能會面臨強大的政治阻力。

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鄭欽模。資料照。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鄭欽模。資料照。(擷自淡江大學網站)

另外,他也對高中老師能否有效引導這門課表示不樂觀,日前發生老師播放中共九三閱兵影片給學生看,卻不了解閱兵被獨裁國家作為宣傳工具,正顯示出部分老師對相關議題的認識不足。

針對教材內容,美中台戰情室主講人趙君朔接受《大紀元時報》訪問時則說,教材的內容不該只談歷史,而應該聚焦於中國的「現狀」,像是普通民眾的收入、農民工的處境、政治體制中沒有真正的反對黨,以及網路警察和言論審查制度等等,並建議可以引用中國自己的資料,來增加教材的可信度。

鄭欽模建議,為補足正規教育的不足,民間團體可以與大學、國高中、社區、教育單位等合作,走進校園、深入社區,很多大學教授都願意投身這項工作,但因為民間團體力量有限,如果政府能統籌,推動會更快。

中共威脅對年輕人不那麼直接

談及年輕人為何對中共統戰威脅顯得比較無感?趙君朔認為,從外部環境來看,2019年有香港反送中、新疆人權議題等引起國際高度關注的事件,加上當時的美中貿易戰曝光諸多中共的不公貿易行為,可說是每天都有中共負面新聞,但目前中共威脅對年輕人來說就不是那麼直接或迫切。

香港「反送中」運動,許多香港年輕人被判刑、抓捕、被自殺。未來這些處境有可能發生在每一個台灣人的頭上。資料照。香港「反送中」運動,許多香港年輕人被判刑、抓捕、被自殺。未來這些處境有可能發生在每一個台灣人的頭上。資料照。(記者余鋼/攝影)

趙君朔表示,台灣目前除了半導體以外,其他產業的現狀並不好,在這種情況下,年輕人可能更關心房價、工作等個人議題,對政治議題的熱情自然不高。

鄭欽模則指出,台灣年輕人因生活過於安逸、缺乏國際視野,且正規教育中關於「識讀中共」的教育明顯不足,使得年輕人對中共的極權本質了解有限,即使接觸資訊來源廣泛,但對中共認知戰、輿論戰、媒體戰等缺乏防衛性。

假新聞與日益變化的統戰手法

中共的統戰手法非常多樣化,除了利用抖音、小紅書等平台不透明的演算法推送「帶風向」的內容,或使用大量假帳號散播扭曲資訊外,還透過其他方式。趙君朔舉近期媒體揭露,多個「靠北」系列粉專是由中資集團經營為例子,這些粉專藉由各種生活題材,刻意呈現台灣社會處處都是問題,來達到其背後目的,並藉此潛移默化影響民眾的認知。

他進一步表示,若文大宿舍事件背後藏有「別有用心的動機」,那就是一次手法很高明的統戰操作,因為對於不關心政治或只想維持和平的人來說,看到年輕人手拿「兩岸一家親」標語合照,可能會覺得很好,代表年輕人願意嘗試和平交流,而不是直接上戰場,一旦有這種效果,就達成他們想要的統戰效果了。

法規不足NCC也難發揮作用

美國政府為防範中共藉由媒體進行輿論操作,影響社會穩定,要求新華社、中國環球電視網、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等中共官媒須登記為「外國代理人」以確保依法納管。鄭欽模指出,反觀台灣,目前大部分媒體對中共相對「友善」,甚至部分媒體多有錯假新聞,被民眾戲稱為「製造業」,但台灣政府對媒體滲透的處理仍然曖昧,在法律規範不足之下,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也無法發揮主導作用,導致年輕人暴露在混亂的媒體環境當中。

鄭欽模用俄羅斯對白俄羅斯的滲透為例指出,當一個國家被滲透到「國不成國」時,戰爭就很可能發生。俄羅斯通過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手段,逐步削弱白俄羅斯的主權,使其成為俄羅斯的附庸國。他並憂心,若不在保護年輕人免受假訊息危害這方面多做努力,台灣的未來會非常危險。◇

延伸閱讀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