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微短劇正成中共跨國滲透工具

近年來,源於中國的「微短劇」在全球迅速流行。這種短劇每集僅1、2分鐘,是「節奏快、情節強、門檻低」的新興視聽型態,正在北美、東南亞和中東等地掀起熱潮,台灣也有公司踏入微短劇市場。專家警告,微短劇正逐漸成為中共黨文化跨國宣傳與意識形態滲透的重要工具。
中共加強微短劇政治功能
微短劇(Micro-Drama)2018年在中國興起,最初是跟風抖音短影片流行趨勢。這些微短劇通常一集僅90至120秒,劇情極為誇張、節奏飛快,以「霸總愛上我」、「吸血鬼愛情故事」等題材為主軸。
隨著微短劇流行,中共當局積極扶持「紅色文旅」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題材的微短劇比賽。去年,多地文化旅遊部門便推出「跟著微短劇去旅遊」活動,用戲劇方式推廣紅色地標。今年8月,廣電總局更舉辦國際微短劇大賽,徵集所謂「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作品。
在官方扶持下,紅色文旅與非遺微短劇逐漸被賦予更多政治功能。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研究員龔詳生向《大紀元》表示,所謂非遺或紅色短劇,本質上是將民族主義包裝成娛樂,以強化中國國內對政權的支持;「遠見快評」主持人唐靖遠指出,這些作品是中共「洗腦愚民、改寫歷史」的重要工具。「它能煽動反美、仇日,或塑造中共偉光正的形象,掩蓋政權過去的罪惡。」
微短劇App 全球下載量近10億
近年來,微短劇推向海外市場。BBC近期報導,據市場情報機構Sensor Tower的數據,截至今年3月,中國企業投放海外的微短劇App,在全球的下載量已接近9.5億次,以ReelShort和DramaBox為其代表。今年4月,僅在美國,微短劇App下載量就突破1千萬,年增150%,活躍用戶更是暴增300%。在拉丁美洲今年第一季度的下載量也接近1億次,東南亞則約為8,700萬次。
抖音直播主彭凱莉日前表示,這些看似「土味」的劇情在海外大受歡迎。她提到曾引發熱議的短劇「川普愛上白宮清潔員」在海外平台爆紅,雖然後來被證實內容造假,川普並未愛上白宮清潔員,但其誇張狗血的劇情依然獲得了巨大流量,足見其誘惑性。
儘管微短劇在海外爆紅,在中國卻遭到嚴格審查。自去年6月1日起,廣電總局實施「分類分層審核制度」對微短劇進行分級監管。一年間下架數萬部微短劇,合計共有170多萬集。今年2月起,官方更明令,未標註許可證或備案號的微短劇不得上線。BBC說,超過1,200部微短劇從中國應用程式(包括抖音)下架。
對此,唐靖遠直言,中共對微短劇的管控源於對訊息自由流動的恐懼。「任何受歡迎的媒介形式,都可能影射中共不願意讓民眾知道的內容。」哪怕是娛樂性極強的劇情,也可能在民眾之間傳遞隱喻和不滿情緒,因此必然受到管控。龔詳生則從宣傳角度分析:微短劇已成為中共吸引年輕受眾的新管道,也因此被納入嚴格管控,以免「爽感劇情」演變成嘲諷政府的工具。
專家:微短劇已淪統戰工具
國防安全研究院研究員沈明室則向《大紀元》分析說道,這種「內部嚴管、外部輸出」的矛盾並不意外。但他表示,微短劇由於形式簡短,容易成為中共對外「洗腦或宣傳的管道」,中共已經把微短劇當作統戰宣傳的重要工具,「短短一兩分鐘的內容,觀眾往往不會去查證真偽,但它已經深深烙印在腦海裡。」
唐靖遠推測,中共很可能僱用專業團隊,專門製作針對海外觀眾的微短劇,以左右社會輿論甚至政府政策。加拿大評論人士、《中國之春》主編盛雪則提醒,隨著AI生成內容的普及,微短劇可能成為製造虛假議題或滲透政治暗示的工具。
在海外持續爆紅?專家不看好
至於微短劇以驚人速度占據全球觀眾的手機,是否能在海外持續成功?唐靖遠認為,中國的特殊網路環境造就了微短劇的流行,但在海外難以完全複製。中共的宣傳系統長期利用封閉的網路環境對民眾洗腦,扭曲了中國民眾的三觀等思想狀態,因此,在中國受到熱捧的內容,放到海外面對訊息自由的觀眾時,「因價值觀差異過大,很難取得同樣的迴響」。
盛雪分析,微短劇的「爽感」敘事在中國能竄紅,本質上是一種「對社會壓抑與階層固化的虛擬補償」。她認為,海外雖然也有觀眾追求輕量化、解壓式的娛樂文化,但更偏好喜劇、奇幻或都市題材。「如果單靠同質化套路,容易引發審美疲勞。」盛雪分析道,海外市場需要結合當地文化語境改造,才能持續獲得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