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女婿」曾右鑫 把荒地變成親子草莓園
曾右鑫原本住在花蓮玉里,十年軍職把他一路吹到澎湖。因為調派駐點,他從後山跨海到離島服役,在軍中認識同樣穿軍服的太太,兩個人決定在澎湖結婚、生子,把這個海島當成第二個故鄉。
老家本來就務農,他退伍前就盤算:與其再找一份辦公室工作,不如回到土地,用自己熟悉的方式生活。只是這一次,不是在縱谷,而是在風很大的澎湖種草莓,做一座觀光果園,也加入「澎湖好農」的行列。
他在馬公東衛一帶找地,部分向地主承租、部分是朋友借用,總共整理出五百多坪。第一次走進去,滿地都是銀合歡和雜草,土壤貧瘠、石頭多,要翻土、要砍樹,一個人根本做不完。還好有同鄉親友來幫忙,才慢慢把這塊荒地敲開,讓「秧米農園」有了雛形。
對著東北季風蓋網室 用科技跟風比耐心
把地清乾淨只是第一步,真正的考驗是澎湖的風。東北季風一到,整座島像開了電扇。曾右鑫知道,想在這裡種草莓,就得先跟風好好談條件。
他在園區搭起網室,採離地栽培和滴灌系統,四周用32目的塑膠網、黑網、沙網一層一層包起來,估算大約可以擋下五、六成的風,剩下的讓空氣流通,避免悶出病害。第一年風向抓得不準,十月一波東北季風直接把首批草莓吹到幾乎「顆粒無收」,那陣子他苦笑說:「知道會被吹,但沒想到是被吹光。」
吃過一次教訓,後面他把風障再加密,弱點區域多擋一道,讓整個網室穩定一點。網室裡看起來簡單,其實配合了不少設備:溫濕度感測器、光照偵測、連上網路的水塔與馬達,澆水、施肥都可以在手機上開關。他每天對照數據,看哪一區白天特別熱、哪一區夜裡溫度掉得快,再回頭調整網子高度、風口方向和水肥量,慢慢摸出這塊風田的脾氣。
草莓品種,他選的是相對耐熱、抗病的「香水草莓」,同時也偷偷試種少量白草莓。白草莓嬌貴、怕熱、怕運送,成活率比想像中低,他就用時間換經驗:先馴化、先度過澎湖一個夏天,留下撐過高溫的苗,再慢慢放大面積。
無毒栽培的拉扯
在苦楝油和農藥之間,選擇自己吃得下去的那一邊。真正讓他壓力最大、差點想放棄的,不是風,而是看不見的蟲。
他一開始選擇走無毒、有機方向,盡量不用化學農藥,改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網室外圍張網、腿柱抹凡士林擋螞蟻和蝸牛,空中掛捕蠅黏紙,夜裡開補蟲燈,引來飛蛾再用風扇吹落網袋。草莓田裡,放進瓢蟲、草蛉這些益蟲,去吃蚜蟲和粉蝨;葉子背面每天翻,看到卵或幼蟲就先剪葉子、減少擴散。
大的蟲害還能靠手工處理,真正讓他快崩潰的是「用錯肥料」那一次。為了配合未來有機轉型,他改用一種顆粒狀有機肥,沒想到是「生肥」,一下去,整片草莓園蒼蠅滿天飛。
那段時間,他幾乎天天在田裡和專家、農藥行通電話,得到的建議很直接:「這樣只剩農藥能解決。」
曾右鑫坦白說,自己心裡真的動搖過很多次。「成本都投下去了,如果一點收成都沒有,家裡壓力也很大。」但他最後還是選擇咬牙守住原本的底線,種出來的草莓,自己要敢吃,才有資格讓別人帶回家。噴一次後,就改用苦楝油、肥皂液、精油,一區一區噴,一次撐不住就再噴第二輪。那幾週,他幾乎每天在蒼蠅群裡工作,手上是農具,心裡是計算好的貸款和還沒長大的小孩。
原本預估砸一百萬就能啟動的計畫,隨著網室、設備、苗源和防蟲成本疊加,現在已經投入超過兩百萬元,只能靠接營區自動販賣機維護、海巡監視系統工程等外快,讓家計先穩下來,再繼續撐這座草莓園。
從高架三層改成「孩子看得到的高度」
曾右鑫想做的不是只有「採草莓」,而是一個親子可以慢慢走、慢慢學的地方。
他一開始在別處試種時,用的是三層高架栽培,一片地可以塞進一萬五千株草莓,產量漂亮、效率也高。去年退伍後,他在營區旁搭了一小區高架草莓,邀請附近幼兒園的小朋友來體驗,卻發現一個現實問題:孩子個子太矮,抬頭找草莓看不到,最後都是大人彎腰幫忙剪。
這次在東衛重建草莓園,他乾脆把設計全部推翻,改成「矮高架」。一樣是離地栽培,卻刻意壓到幼童視線高度,讓小朋友一走進來就能看見一整排紅色果實。這樣一來,原本可種一萬五千顆的空間,只能種五千多顆,他笑說等於自己把三分之二的產量「刨掉」,換來的是爸媽可以放心放手、孩子可以自己動手的現場。
為了讓大家真的參與,他辦過「種苗闖關」,邀請親子來幫忙下苗,一人送一小盆回家;也設計「小尖兵」活動,讓小朋友把瓢蟲放上葉片,學會分辨害蟲與益蟲,知道草莓好吃之前,田裡要花多少功夫在巡葉、剪枝、記錄病蟲害。
他嘴裡常掛著一句話:澎湖太多親子遊樂設施還是偏向遊戲,真正跟土地接觸、跟食物生產有關的地方不多。如果這座草莓園可以補上那一塊,讓更多孩子在島上就有機會摸土、看蟲、認識草莓長大的樣子,他覺得辛苦一點也值得。
在極端氣候裡 慢慢累積一座島的經驗
去年他只種兩、三百顆,今年直接放大到五千多株,從「試種」變成真正的生產規模。極端氣候讓他再一次學會謙卑:天氣一直熱到十一月,日夜溫差不夠大,第一批草莓酸度偏高,他只好調整花期,等溫差拉大,十度的溫差,讓果實有時間累積糖分。
產季估計落在明年一、二月,剛好遇上新年。他已經先跟幾家澎湖餐廳、麵包店接觸,討論「在地草莓甜點」的可能,也思考假日開放採果、平日供應餐飲通路,把風險分散,讓這座觀光果園有機會自給自足。同時,他也在規劃夏季的作物與育苗區,利用黑網降溫、自行培育經過澎湖夏天考驗的苗,減少未來每年向苗栗購苗的依賴。
從外地軍人,到「澎湖女婿」,再到背著貸款、還兼職做監視器的維護工作,每天蹲在矮高架下面剪葉子的青農,曾右鑫沒有什麼豪言壯語。他只是很實在地說,希望有一天,遊客在冬天來到東衛的時候,可以看見一片紅通通的草莓、聽到小孩的笑聲,順便知道:在這樣風大的島上,要種出一顆甜草莓,要花多少心思。
那時候,他就會覺得,這幾年在風裡打轉的辛苦,沒有白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