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香、米苔目與一頓飯 湖東社區走到金牌農村的路

他們把傳統鋒利的剉簽板改成壓米苔目的工具,好讓阿公阿嬤、遊客都能一起「削」出屬於自己的那一碗。(攝影/廖儷芬)
他們把傳統鋒利的剉簽板改成壓米苔目的工具,好讓阿公阿嬤、遊客都能一起「削」出屬於自己的那一碗。(攝影/廖儷芬)

【記者廖儷芬/澎湖報導】

一走進澎湖湖東社區的中央廚房,蒸氣裡有桂圓、紅棗、枸杞、鳳梨和高粱的味道。許淑娟媽媽端著一鍋新試做的甜米苔目,笑著說:「高粱以前都拿來做主食、做粿,大家覺得是很普通的「農村的作物』,現在要把它變成我們社區的創新料理。
她說,以前照著老一輩的方法做高粱粥,「坦白講,真的不好吃」,後來慢慢改良,加水果、加甜湯,長輩開始點頭,年輕人也願意再多吃一口。
這一鍋高粱米苔目背後,是湖東這幾年的摸索。社區不只做甜的,也試過鹹湯頭,希望有一天可以端上小旅行的餐桌,成為遊客記住湖東的味道。為了安全、也為了讓體驗更容易上手,他們把傳統鋒利的剉簽板改成壓米苔目的工具,好讓阿公阿嬤、遊客都能一起「削」出屬於自己的那一碗。

湖東社區研發的古早味高梁、地瓜米台目。湖東社區研發的古早味高梁、地瓜米台目。(攝影/廖儷芬)
許淑娟說:「高粱以前都拿來做主食、做粿,大家覺得是很普通的「農村的作物』,現在要把它變成我們社區的創新料理。」許淑娟說:「高粱以前都拿來做主食、做粿,大家覺得是很普通的「農村的作物』,現在要把它變成我們社區的創新料理。」(攝影/廖儷芬)

一桌飯 照顧長輩也照顧老農
中央廚房不只是煮給客人吃,更是每天陪伴村子裡長輩的地方。理事長許政忠說,這裡一部份承接縣府委託,供應獨居老人的餐食,同時照顧協會的志工騎著摩托車,頂著冬天的東北風,把每一盒香熱的飯菜送到老人家手上,另一部分則是「綠照計畫」裡的綠飲食,照顧社區內行動不便、或獨居,每一位有需要被照顧的長者。
每天的菜色都很樸實:一魚一肉三個菜,盡量用在地食材。老農種的一小股菜,自己吃不完、拿去市場又賣不了好價錢,社區就以合理價格收購,「東西少就當配菜,多就當主菜」。這樣一來,田不至於全部荒掉,老人家也有了一點收入,慢慢願意再把菜宅整理起來。

把每一盒香熱的飯菜送到老人家手上。把每一盒香熱的飯菜送到老人家手上。(攝影/廖儷芬)
每天的菜色都很樸實:一魚一肉三個菜,盡量用在地食材。每天的菜色都很樸實:一魚一肉三個菜,盡量用在地食材。(攝影/廖儷芬)

從內陸農村的菜宅到今天的餐桌
湖東本來就是澎湖少見的「內陸農村」。早年這裡是一片內海,後來被珊瑚碎屑與海砂堆積填平,才有了今天的農地。地下水位高,早期村民挖「畚箕井」,人可以走下階梯,一擔一擔把水挑上來灌溉,靠著春雨後土壤的水分種高粱、小米、花生、地瓜。
那時候不產米,祖先主食就是高粱──不好吃,但得吃。如今社區重新把高粱端上桌,味道變了,心情也不一樣。
照顧長輩,不只是一餐溫熱的飯。許政忠說,來共餐的日子,最希望的是「大家每天都能走出來坐下一起吃飯聊天,彼此看看對方今天有沒有來、飯有沒有吃完。哪一位長輩突然沒出現,送餐志工會回報,社區趕快去關心,有需要再通報社會處,讓人不會悄悄地困在家裡。這種「看得到彼此」的安心感,是湖東最珍惜的日常。

早期村民挖「畚箕井」,人可以走下階梯,一擔一擔把水挑上來灌溉。早期村民挖「畚箕井」,人可以走下階梯,一擔一擔把水挑上來灌溉。(攝影/廖儷芬)
許政忠說,來共餐的日子,最希望的是「大家每天都能走出來坐下一起吃飯聊天,彼此看看對方今天有沒有來、飯有沒有吃完。」許政忠說,來共餐的日子,最希望的是「大家每天都能走出來坐下一起吃飯聊天,彼此看看對方今天有沒有來、飯有沒有吃完。」(攝影/廖儷芬)
湖東本來就是澎湖少見的「內陸農村」。早年這裡是一片內海,後來被珊瑚碎屑與海砂堆積填平,才有了今天的農地。湖東本來就是澎湖少見的「內陸農村」。早年這裡是一片內海,後來被珊瑚碎屑與海砂堆積填平,才有了今天的農地。(攝影/廖儷芬)

外來總幹事 變成「大家的孫子」
陪著這個社區走了快二十年的,還有總幹事劉謦榕。她不是湖東人,從別的社區做文化與社造工作,一路陪著湖東從「默默無名」到被全國看見。她記得關鍵的一年:2012年,湖東第一次承辦社造成果展,將近五百個人湧進這個小村庄,社區十幾個婦女用自家廚房和臨時棚子,端出數十道風味餐,從那時起,大家好像把「社區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一路革命情感走到今天。

總幹事劉謦榕,她不是湖東人,從別的社區做文化與社造工作,一路陪著湖東從「默默無名」到被全國看見。總幹事劉謦榕,她不是湖東人,從別的社區做文化與社造工作,一路陪著湖東從「默默無名」到被全國看見。(攝影/廖儷芬)
一邊是廚房裡傳來的鍋鏟聲、老人家排隊等餐的聊天聲。一邊是廚房裡傳來的鍋鏟聲、老人家排隊等餐的聊天聲。(攝影/廖儷芬)
讓阿公阿嬤當講師、青年當助手,在一張張長椅、一條條染布裡,說島上的故事、也說環境保育。讓阿公阿嬤當講師、青年當助手,在一張張長椅、一條條染布裡,說島上的故事、也說環境保育。(攝影/廖儷芬)

金牌農村 不是只有獎座而已
這樣的堅持,最後成了實實在在的成績。去拿農村水保署辦理的第 3 屆「農村社區金牌農村競賽」,湖西鄉湖東社區以生活、生產、生態兼顧的表現,拿下全國銅牌,從九百多個社區中脫穎而出。
更早之前,許政忠也曾獲「農村領航獎」的肯定,評審看見他長期投入農村再生、農業環境改善與社區產業推動。
得獎之後,湖東沒有把獎座鎖進櫃子,而是把資源化成更多青年的機會。幾年前,青年工作者與木工團隊一起在村裡打造出青銀共創的基地,書櫃、長桌、展架,都是用澎湖常見的銀合歡木改造。這些年,湖東和設計團隊合作,從銀合歡植物染方巾,到銀合歡椅凳、生活提案工作坊,讓阿公阿嬤當講師、青年當助手,在一張張長椅、一條條染布裡,說島上的故事、也說環境保育。
對外界來說,這些看起來像是「方案」和「基地」;對劉謦榕來說,這裡比較像一個會不斷加椅子的飯桌。她笑說,自己從一開始的外地工作者,慢慢變成「大家的孫子」,到誰家都有人喊她進去吃飯。也因為這樣,當更多來自台灣各地的青年願意進來合作、駐點、創業時,社區長輩幾乎都是張開雙手接住,願意把菜宅、廟埕、故事通通借給這些年輕人用。

「農村社區金牌農村競賽」,湖西鄉湖東社區以生活、生產、生態兼顧的表現,拿下全國銅牌,從九百多個社區中脫穎而出。「農村社區金牌農村競賽」,湖西鄉湖東社區以生活、生產、生態兼顧的表現,拿下全國銅牌,從九百多個社區中脫穎而出。(攝影/廖儷芬)
幾年前,青年工作者與木工團隊一起在村裡打造出青銀共創的基地,書櫃、長桌、展架。幾年前,青年工作者與木工團隊一起在村裡打造出青銀共創的基地,書櫃、長桌、展架。(攝影/廖儷芬)
湖東和設計團隊合作,從銀合歡植物染方巾,到銀合歡椅凳、生活提案工作坊。湖東和設計團隊合作,從銀合歡植物染方巾,到銀合歡椅凳、生活提案工作坊。(攝影/廖儷芬)
更多來自台灣各地的青年願意進來合作、駐點、創業時,社區長輩幾乎都是張開雙手接住。更多來自台灣各地的青年願意進來合作、駐點、創業時,社區長輩幾乎都是張開雙手接住。(攝影/廖儷芬)

逆風成長的小村莊 為日常加一條旅行路線
湖東這幾年的人口數,從三百多人回升到四百多人,在許多「越來越少人」的農村裡,是一條有點逆風的線。劉謦榕常說,金牌農村也好、農村領航也好,真正厲害的不是那一年的比賽,而是八年、十年下來,社區沒有在改選、換人時就散掉。從理事長到村長,再回到理事長,許政忠一直在這裡;而她,也從外來顧問變成社區的總幹事,繼續把青年的力量串進來。
於是,一邊是廚房裡傳來的鍋鏟聲、老人家排隊等餐的聊天聲;一邊是青年基地裡木工機器運轉、拆銀合歡、磨椅腳的聲音。桌上有用高粱做的米苔目,也有用社區菜宅種植的蔬菜做的家常菜。有人說湖東沒有「很有名的大景點」,也沒有觀光客口中的「打卡地標」,但他們用的是別的方式在讓這個村子被看見。
未來,湖東還想把這些日常變成更完整的小旅行:跟著導覽走進菜宅,看畚箕井,聽老人家講高粱怎麼從不好吃的粗糧變成今天桌上的甜點;在青年基地裡動手剉一碗高粱米苔目,午餐就吃自己做的,加上中央廚房準備的幾道菜。吃飽後,坐在銀合歡椅凳上喝杯茶,看著廚房裡志工把一盒盒便當裝好,準備再送上路。
如果說「金牌農村」是掛在門口的一面牌子,湖東真正驕傲的,可能是那個看似平凡的畫面:冬天的風再大,送餐的摩托車還是會出門;高粱變成一碗溫熱的米苔目,端到長輩面前;從台灣各地來到這裡的青年,在這個小小的社區找到可以留下來的理由。那是獎狀上寫不出來的東西,卻是湖東每天都在做的事。

許政忠一直在這裡;而劉謦榕,也從外來顧問變成社區的總幹事,繼續把青年的力量串進來。許政忠表示目前有年輕人來承租菜宅,種些蔬果,可以直接供應中央廚房。(攝影/廖儷芬)
湖東真正驕傲的,可能是那個看似平凡的畫面:冬天的風再大,送餐的摩托車還是會出門。湖東真正驕傲的,可能是那個看似平凡的畫面:冬天的風再大,送餐的摩托車還是會出門。(攝影/廖儷芬)
湖東社區擁有許多這樣的草地,許政忠表示是為了改變地景,減少荒蕪雜亂的地方。湖東社區擁有許多這樣的草地,許政忠表示是為了改變地景,減少荒蕪雜亂的地方。(攝影/廖儷芬)
湖東社區的彩繪以「踏涼傘」為題,讓旅人了解在地傳統文化。湖東社區的彩繪以「踏涼傘」為題,讓旅人了解在地傳統文化。(攝影/廖儷芬)
延伸閱讀
漂泊的船,漁人航向大海的家
2025年06月10日 | 5個月前
澎湖豬復市 稍貴買氣旺
2025年11月09日 | 11天前
華信航推澎湖每日留緊急機位
2025年11月06日 | 14天前
畫裡的澎湖 呂國正的秋日筆記
2025年10月13日 | 1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