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苦熬成甜 把山走成路
「我不是在征服高山啦,我在征服我自己的內心的軟弱與恐懼。」72歲的台東白毛寮地瓜酥創辦人劉玉嬌,68歲才開始爬山,四年走完45座百岳。她說得直白:「你怕你也要上,自己選擇的,毫無退路。」
窮過的年代 先活下來
她不繞圈子:「活著都困難了,你還實現理想?我們那時候吃地瓜,沒飯吃,貧賤夫妻百事哀,傷心難過沒有用。」孩子小,傷心難過後,她眼淚擦一擦,隔天還是要做生意;借錢難,她記得每一次張口的尷尬與屈辱,也記得每一筆都還清:「人家相信你把錢借給你,怎麼可以倒好朋友的錢?」
做出一片「脆」 地瓜酥是怎麼煉成的
做餐廳、轉伴手禮,是被現實逼出來的。「國旅的式微,產業的競爭,剛好網路崛起。」她乾脆自己做。從削片機、拖油機到油溫曲線,全靠「試了再說」:
「小鍋很簡單啦,真的要大量做才知道苦。冷油下去、攪一攪,整鍋變一粒一粒,我13桶地瓜打開都不能做,我坐在洗地瓜旁邊哭。」
哭完繼續試,「從多少油溫開始,會變什麼形態,我一度一度記。」她拒絕「空氣變大、內容變小」的代工要求:「違反我健康的理念,支持了我們15年的客人,不能這樣對待。」
家,是責任,不是台詞
她對孩子的教法很簡單:身教重於言教。「餐廳出狀況,媳婦打電話給我,我說:『這店交給你了,你就當我死了。』」孩子們也在艱難裡長力氣,借錢借到哭、卻仍咬牙面對。「我們家小孩,很耐操、耐磨。」她講完笑一笑:「但我心裡的脆弱,他們不一定懂。」
為什麼上山 把熱情找回來
「做到後來覺得自己像台機器,在那邊轉啊轉。」她說,開始爬山,是為了把被生活磨掉的熱情找回來。
「不是要證明我能爬,是做每一件事都要準備。設定百岳在那裡,你就得啟動、訓練、走出去。」
她也老實交代最難的一回:「南湖大山,五天四夜,第二天最硬。我回程中暑,走兩步就想吐,還是得自己走回來。上不去也要上,上去了也要自己下來。」
45座之後:不是炫耀,是方法
「我真正的百岳,現在45座。」她隨口點幾座:玉山、奇萊、大壩尖山、北大武、白姑大山、武陵四秀,語氣平平:「你久沒做有挑戰性的事,就會怕失去熱情與動力。年紀越大越怕,我就故意設定百岳,逼自己動起來。」
她把山路和生意放在同一個句型裡:「先定目標,再做準備;不要留退路。要嘛爬起來運動,要嘛就承認自己在縱容安逸。」
她的管理學:低水穿石,做一分就好
面對「賺快錢」的市場,她用一句話自我校準:「三千弱水,取一瓢飲就好。百分之一把它做到好,比跟人家搶那百分之九十九強。」
她對年輕人也衷心提醒:「要做生意先學著『爬得起來』。比方說六點要起床,你前一天就要早睡。設定目標,前面就要準備。」
72歲的日常:有店、有山、有家人
現在,她白天顧店、跟客人聊天,「不會變痴呆」;晚上兒子載她去體育場跑步。「我還能幫孩子顧店,他們少請一個人。」談幸福,她說得樸實:「客人說我們最好吃;我身體變好了,不用臥床。這樣就很幸福了。」
孫子的身教:「阿嬤我來洗就好」
她把話拉到第三代,語氣忽然柔下來,「他們放假回來,看到工廠忙到這樣,晚上跟我一起忙到凌晨三點,我沒有叫他們回家,他們不會回去。我那幾個孫子多乖,不管天氣冷熱,洗鍋、洗地瓜、削地瓜都搶著做,他們會說:『阿嬤我來洗就好。』半夜三點喔,他們願意做,只希望阿嬤可以少做一點,那是不是身教很重要?」
她補一句自己常掛在嘴邊的結論:「身教重於言教。」
怕也要上 累也要走
採訪的最後,她又回到原點:「我沒有很多優點,但我想做敢做,勇於嚐試,試了再說,做了再修正。」
45座百岳之後,她仍準備出發。「不是在山上證明什麼啦。只是告訴我自己:怕也要上,累也要走,自己選的路,自己走回來。」
「精彩人性,自己創造!」劉玉嬌自信大聲的喊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