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不只是懶散 而是「創傷」在說話!

拖延,不只是懶散,而可能是過去創傷的結果。(123RF)
拖延,不只是懶散,而可能是過去創傷的結果。(123RF)

文/朱先韻(野薑花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

你是否經常把該做的事情一拖再拖,直到最後一刻,才勉強自己動手完成?明明心裡早就知道「要快點做完才不會那麼焦慮」,卻總是眼睜睜看著時間過去,任由待辦清單越堆越高?

新的一年立下的目標,也許過了大半年,才發現自己一項都還沒開始。你看著那些能準時,甚至提前完成任務的人,滿是羨慕,隨後又陷入自責與否定:「我是不是太懶了?為什麼我總是做不到?」

但你知道嗎?拖延,不只是懶散,而可能是過去創傷的結果。

◎拖延,是創傷讓我們留在「現在」!

心理學研究逐漸指出:拖延往往不是來自時間管理能力不足,也不單純是意志力薄弱,而是與「創傷經驗」有深層的關聯。

創傷,會讓一個人難以想像或連結未來,無法自然的規劃或行動,彷彿被困在當下,只能專注於眼前的生存需求。這不只是心理層面的問題,也是一種身體對於壓力的自然反應。

舉個例子:如果一個人不知道今天的晚餐是否有著落,怎麼可能有餘力去思考明天的行程?此時,眼前最迫切的任務就是「填飽肚子」,其他的計畫自然被擱置。對許多人來說,這樣的困頓,並不一定來自現在的生活困境,而可能源自於過去那段沒有安全感的童年或關係經驗。

再想像一下:當你還是小孩,正開心的準備明天校外教學要帶的零食,卻發現爸媽整晚沒回家,那一刻的你,可能已經無法繼續規劃明天的事情,甚至只希望「爸爸、媽媽可以回來就好」。這樣的經驗,即使多年過去,仍會深藏在身體記憶中,讓你在面對目標與計畫時,不自覺的陷入焦慮與拖延。

◎我們不是為了「目標」而做事,而是為了「生存」!

那麼,如果創傷讓我們難以前進,為什麼我們最後還是完成了事情呢?

答案是:來自外在壓力的驅使。

當考試期限迫在眉睫、當主管下了最後通牒、當交報告的時間只剩兩小時……這些壓力會啟動我們的「生存模式」。這種模式讓我們像是在火場逃生,強迫自己完成任務,因為「不做會出事」,這是一種急迫的、不得不的行動力。

換句話說,我們做事並不是因為我們對未來有期待,而是因為我們害怕後果,不得不硬著頭皮去應對。這樣的模式可以讓我們撐過一時,但也會讓我們反覆經歷耗竭、拖延、自責的循環。

◎拖延的背後,是需要被看見與安撫的傷口!

如果你開始意識到自己拖延的行為,其實是一種創傷反應,那麼恭喜你,這就是療癒的第一步。

正視傷口,是療癒的起點。
如同我們不會責怪一個受傷的孩子走不快,我們也不該責怪那個努力撐住卻無法前進的自己。與其繼續譴責自己「為什麼又拖延」、「怎麼又做不好」,不如試著對自己說:

「我已經很努力了。」

「我已經盡我所能了。」

「就算現在還沒完成,也沒有關係。」

這些語句看似簡單,卻如同為心理的傷口敷上一層溫柔的藥膏。它們能幫助我們穩定情緒、減少內在批判,讓自己慢慢恢復與擁有行動的能力。

◎安全感,是改變的土壤。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點——我們需要一個安全的環境。

只有當我們感覺到自己是被理解的、被支持的,我們才能從「生存模式」回到「成長模式」。這也許來自一段關係、一位能傾聽的朋友、一個溫暖的諮商空間,或是一種對自己更溫柔的看待方式。

當安全感逐漸建立,我們便能重新學會規劃未來,設立目標,並在不壓迫自己的情況下,一步一步的往前走。

一位願意傾聽的朋友就像心靈的避風港。一位願意傾聽的朋友就像心靈的避風港。(123RF)

◎給正在拖延的你:你不懶,只是受傷了!

拖延不是你的錯,也不是你不夠好。它可能只是你內在某個部位還在療傷,那裡需要更多的關注、耐心與溫柔。

讓我們一起從「譴責」走向「理解」,從「強迫自己前進」走向「好好照顧自己」,相信有一天,你也能不再只是為了生存而努力,而是為了你真正想走的方向,自由且穩定的前行。◇

延伸閱讀
肥胖恐致心衰 減壓助體重控制
2025年08月29日 | 15天前
替過去療傷 恐怕不會讓你感到快樂
2025年07月21日 | 1個月前
男人好辛苦? 9成5感到壓力沉重
2025年08月08日 | 1個月前
愛上不愛你的人 專家解析單戀心態
2025年07月08日 | 2個月前
半夜起床吃零食 妙齡女患「夜食症」
2025年06月13日 | 3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