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女病》熱議 醫師揭蠟燭型人格壓力的真相

「連孫子也要我顧!」7旬嬤從小照顧全家到老,淚喊「撐不下去!」,長女不是天生堅強,而是沒被允許脆弱,精神科醫師表示:我們不該再把「扛責任」當成理所當然的美德。
近期熱賣的新書《長女病:我們不是天生愛扛責任,臺灣跨世代女兒的故事》引發廣大女性讀者的情感共鳴,書中談及「蠟燭型人格」、「過度承擔」、「情緒勞動」等概念,勾起許多在家庭與職場間奔波女性的真實經驗。對此,精神科醫師洪敬倫指出,這不僅是一種文化現象,更是一個必須重視的心理健康議題,值得社會深思。
長女不是天生堅強,而是被逼著習慣壓力
洪敬倫表示,許多來診間尋求協助的女性,尤其是長女或家中較體貼的女兒,常在無形中承擔了照顧家人、穩定情緒、成為榜樣的多重角色。「我們看到的,不光是責任多,而是這些責任帶來的慢性壓力與內耗,往往早已超出一個人可以承擔的極限。」
他指出,所謂「蠟燭型人格」,正是形容那些總是在燃燒自己、照亮他人的人。她們對外總是看起來能幹、貼心、有組織,但內心卻往往感到孤獨、壓抑與無力。「長期過度承擔會造成自我價值扭曲,忽略個人需求,甚至導致慢性疼痛,自律神經失調,焦慮與憂鬱等身心症狀。」
洪敬倫指出,診間曾有一位70餘歲的女性來求診,家人都不知道她為什麼突然陷入重鬱,直到清場與她獨自會談,這位優雅的老太太才泣不成聲的說:「我從小就辛苦把弟妹拉拔長大,結婚後教養兒女到各自成家,現在一個個孫子又要我幫忙帶,我真的撐不住了!」反之,也有女性是在完成人生所有「任務」之際,突然陷入嚴重失落與恐慌:「我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也不知道自己能幹嘛,這種感覺好可怕!」
情緒勞動與性別文化:壓力隱性代價
「女性被期待扮演溫柔體貼的角色,這其實是一種情緒勞動」,許多女性從小就被教導要「懂事」、「顧全大局」、「不要讓爸媽擔心」,這讓她們在面對情緒、需求或困難時,反而不敢開口尋求支持。
特別是臺灣社會,傳統文化往往默認「姐姐要讓弟弟」、「老大要幫忙父母」,這些代際與性別的無形壓力,長期下來不只影響心理健康,也會妨礙個體自我發展。「我自己的母親上小學起就必須照顧弟妹,雖然她能力出眾,能同時維持優秀學業,心裡仍不免有遺憾:太早成為『小大人』,錯過了能自由探索與幻想的童年!」
妳是蠟燭型人格?專家給三問:
Q1:你是不是總在照顧別人,卻忽略自己的情緒與需求?
Q2:你是否容易因為無法達成他人期待而產生罪惡感?
Q3:你是否一直忽略內心需要休息的吶喊,在身心崩潰後才驚覺自己撐太久?
洪敬倫強調:「出現上述狀況不代表不夠堅強,相反的,是太習慣默默承受。如果上述狀況反覆出現,導致慢性失眠、疼痛、倦怠、焦慮等身心症狀,不要孤軍奮戰,可尋求專業協助,一起拆解壓力來源,與家人好好溝通,重建健康界線與支持系統。」
給「阿信型」女性的三個要訣
日劇中忍辱負重,始終樂觀微笑的阿信,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也不健康的。洪敬倫提供三個要訣,作為女性們日常自我照顧的起點:
● 界線是愛的延伸:學會劃定界線,不等於自私,而是讓關係有空間喘息。
● 停止內心的自我苛責:告訴自己「人不需要完美,不需要面面俱到」,是一種成熟的心理彈性。
● 情緒需要出口,不是封存:可透過書寫、對談、創作、運動、親近大自然等方式釋放情緒,也能預防身心失調。
他呼籲社會,應該一起看見這群默默承擔者的壓力與疲憊。「我們該問的不只是『她怎麼會病了?』,更是『我們是否太習慣她一直都那麼可靠,那麼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