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安眠藥使用量居亞洲之冠 醫促增睡眠教育

全台四成民眾面臨失眠問題,但大多傾向使用藥物以改善失眠。據統計,2023年台灣安眠藥開立總數超過11億6千萬顆,居亞洲之冠。醫師表示,這揭示了安眠藥濫用與成癮的風險,但民眾需要的不只是更多藥物,而是完善的睡眠醫療體系及全民睡眠教育。
據財團法人精神健康基金會2024年發布的全國精神健康指數調查,台灣整體得分為81.67分,僅略高於合格標準80分。其中大約40.9%民眾表示睡眠狀況不佳,突顯出睡眠問題已成為民眾心理健康的重要挑戰之一。
據美國睡眠醫學會(AASM)及相關文獻統計,全球失眠盛行率約為10%~30%,部分地區甚至高達50%~60%,失眠已經是僅次於感冒的全球第二常見的健康問題。失眠更與情緒障礙、注意力下降與身心健康密切相關,堪稱現代人的重要健康課題。
精神健康基金會的數據顯示,2023年台灣安眠藥開立總數超過11億6千萬顆,使用量居亞洲之冠。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毛衛中表示,若將藥片依序排列,其總長度甚至可繞行台灣一圈,這個數字不應該只是被視為「用量多寡」,更是提醒外界應重新檢視睡眠照護系統。許多患者傾向以藥物作為改善失眠的主要方式,這也揭示了安眠藥濫用與成癮的風險。
毛衛中說,安眠藥是醫療工具之一,對某些階段性的失眠者來說,短期使用可協助身心穩定、打破惡性循環,其關鍵不在於使用或不使用,而是在醫師專業評估下如何合理、安全的使用,並與非藥物治療同步進行,如睡眠衛教、壓力管理、認知行為治療(CBT)等都是實證支持可以有效改善失眠的方式。
毛衛中表示,國人失眠問題逐漸嚴重,這與快速的生活節奏、壓力增加及電子產品普及有密切關係,例如藍光與社交媒體干擾生理時鐘,影響入睡品質。不過,失眠並非由單一問題導致,而壓力是最常見的誘發因子,當情緒緊繃或焦慮時,大腦處於警覺狀態,交感神經興奮,難以放鬆,進而影響入睡與整體睡眠品質。部分研究發現,人際壓力甚至比工作壓力更加影響睡眠。
生理方面,睡眠也受到「生理時鐘」與「睡眠債務」的影響。毛衛中表示,生理時鐘是體內的時間節奏,與光照、作息等密切相關,而睡眠債務來自於長時間清醒所累積的身體需求,若這兩者失衡就容易出現入睡困難或睡眠中斷等現象。
對於台灣大約四成民眾有睡眠困擾,毛衛中說,人們需要的不只是更多藥物,而是更完善的睡眠醫療體系與全民睡眠教育。若能正視壓力來源、調整作息與提升心理健康,才有機會真正改善睡眠問題。他說,「失眠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視與誤解。」若民眾長期有睡眠困擾,歡迎尋求身心科或睡眠專科的協助,與醫師一起找出最適合的改善策略。睡得好不只能讓生活更有活力,也是一場身心健康的長期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