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鳥遷徙靠什麼導航? 科學家這麼說⋯⋯

全球各地每年都有數不清的候鳥遷徙,牠們憑藉本能不看地圖飛行很長的距離,但怎麼知道要飛到哪裡?專家表示,鳥類利用多種線索維持遷徙方向,包括視覺、嗅覺、生理時鐘、磁感及遺傳等。
據生活科學(Live Science)網站報導,德國鳥類研究所(Institute of Avian Research)所長利德沃格爾(Miriam Liedvogel)以電子郵件告訴該網站說:「我們知道鳥類會利用多種線索來維持遷徙的方向。」
視覺和嗅覺是鳥類賴以尋找方向的兩個線索。如果鳥類已經遷徙過一次,牠們很可能會記住河流和山脈等熟悉的地標。而在水面上遷徙的鳥類則缺乏地標指引,可能比較依賴嗅覺。
鳥類也可以利用太陽和星星作為指引。在白天飛行的鳥類會使用「太陽羅盤」(sun compass),這結合了鳥類所觀察到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與牠們基於生理時鐘(又稱晝夜節律)對一天中時間的內部感知。藉由整合這兩種訊息,鳥類可以像活生生的日晷一樣確定自己的飛行方向。
研究顯示,用人造光干擾鳥類的生理時鐘,會導致牠們無法準確導航,突顯太陽羅盤的重要性。
夜間遷徙 靠恆星羅盤、磁感
多數候鳥是在夜間遷徙,意味著太陽的位置對牠們來說沒什麼用。牠們依靠星星的位置和旋轉尋找方向,也就是利用「恆星羅盤」(star compass)了解天極周圍星星的位置。而天極的大致位置就是北極星,幾千年來,人類一直用這顆星導航。
鳥類用來判斷方向的另一個線索是牠們感知地球磁場的能力,稱為磁感(magnetoreception)。磁感讓牠們在多雲的天空中,看不到太陽、星星或任何地標時,還能繼續飛往目的地。
先前有研究發現,干擾磁場會對鳥類造成重大影響。比如說,改變鴿子周圍的磁場會擾亂牠們的歸巢能力。
雖然鳥類具有磁感,但科學家不太清楚牠們究竟如何做到這一點。英國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化學教授霍爾(Peter Hore)認為,鳥類一定是利用某種化學反應來感應,感應結果取決於地球磁場的強度和方向。
探測偏振光取得太陽位置
除了磁感之外,鳥類還能透過探測偏振光(一種光波在特定的、排列整齊的平面上振盪的光)來獲取與方向有關的訊息。
當穿越地球大氣層時,陽光會以可預測的方式發生偏振。鳥類可以透過視網膜中的特殊細胞來感知這些模式,即使在陰天也能了解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
利德沃格爾表示,鳥類可能會整合這些線索,而不同的線索在牠們的旅程中具有不同的重要性。霍爾指出,在大雷雨發生時或太陽活動高峰期,磁感的作用就沒那麼大,因為這兩種情況都會干擾地球磁場。
遷徙距離、方向 取決於遺傳
利德沃格爾還說,鳥類從父母那裡繼承了遷徙的習性,牠們飛行的距離和方向主要取決於遺傳。像她這樣的研究人員仍在研究哪些基因起作用,以及它們是如何運作的。
除了辨識方向的能力外,候鳥也具有與生俱來的長途飛行能力,甚至連體型都能獲得空氣動力學上的潛能。
《大紀元時報》之前報導,一隻只有幾百克重的斑尾鷸(bar-tailed godwit)2020年連續飛行11天,從美國阿拉斯加州飛到紐西蘭,距離超過1萬2千公里,刷新鳥類連續飛行最遠距離的世界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