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陽三十年  文化在西螺生根

創立於1995年的螺陽文教基金會,今年邁入三十週年。(副縣長謝淑亞提供)
創立於1995年的螺陽文教基金會,今年邁入三十週年。(副縣長謝淑亞提供)

【記者廖儷芬/雲林報導】

創立於1995年的螺陽文教基金會,今年邁入三十週年。16日上午,基金會在西螺生態博物館舉辦「參拾而立‧續曲西螺」慶祝活動,邀請鄉親、學界與藝文人士共同參與,場面溫馨而隆重。
三十年來,螺陽深耕在地,守護的不只是古蹟與建築,更是人與土地之間的情感。從西螺大橋的守望,到老街的保存,再到生態博物館的推動,螺陽成為地方文化的重要支柱。
副縣長謝淑亞致詞時感性地說:「走在西螺,總會遇見螺陽的身影。從大橋的守護,到老街的笑語,再到生態博物館的誕生,三十年來,螺陽陪伴我們守住的不只是建築,而是人情、回憶和彼此的牽絆。」她形容螺陽就像一盞燈,照亮西螺,也溫暖生活。

與會人士齊聚一堂,在茶席前合影,展現溫馨氛圍。與會人士齊聚一堂,在茶席前合影,展現溫馨氛圍。(副縣長謝淑亞提供)
副縣長與館長何美慧相談甚歡,茶香伴隨文化交流。副縣長與館長何美慧相談甚歡,茶香伴隨文化交流。(副縣長謝淑亞提供)

音樂溫柔了街區
慶祝活動中,鄉音室內樂團帶來長笛、豎琴與小提琴三重奏,古典樂聲在老宅巷弄迴盪。觀眾靜靜聆聽,隨著旋律進入文化氛圍。音樂讓這座有歷史厚度的街區,多了一份柔和與親切。
除了西方樂曲,也安排了古箏演出,琴音清澈,與老宅氣息交融。不同風格的音樂,象徵西螺文化兼容並蓄,既有傳統的根,也有新意的展開。

古箏演奏者專注撥弦,琴音清亮迴盪。古箏演奏者專注撥弦,琴音清亮迴盪。(副縣長謝淑亞提供)
鄉音室內樂團演出,音樂流轉於歷史建築之間。鄉音室內樂團演出,音樂流轉於歷史建築之間。(副縣長謝淑亞提供)

茶席與手作 感受文化溫度
會場另一邊,擺設了茶席,參與者圍坐品茗,在茶香中交流。司茶人一招一式細膩,讓人不只是喝茶,而是體驗「慢」的過程。
同時,雲林平原社區大學帶來手作市集,邀請各年齡層共同參與。有人體驗竹木刨削,有人編織小飾品,現場笑聲不斷。對許多外地來的年輕朋友來說,這不僅是市集,更像一場文化課程。

外籍朋友在攤位前專注編織,文化跨越語言交流。外籍朋友在攤位前專注編織,文化跨越語言交流。(副縣長謝淑亞提供)
茶席上,嘉賓細細品茗,感受文化韻味。茶席上,嘉賓細細品茗,感受文化韻味。(副縣長謝淑亞提供)

工藝家吳榮交趾陶特展
今年的重頭戲,還包括「台灣國寶吳榮交趾陶特展」,在博物館展出多件大師之作。吳榮的交趾陶作品色彩鮮豔、造型大膽,被譽為「能讓人聽見工藝呼吸」的藝術。觀眾駐足欣賞,對這項傳統工藝留下深刻印象。
這樣的展覽不僅提升文化層次,也提醒大家,地方文史與工藝值得一代代傳承。

台灣國寶吳榮交趾陶特展。台灣國寶吳榮交趾陶特展。(魏進福提供)
吳榮的交趾陶作品色彩鮮豔、造型大膽,被譽為「能讓人聽見工藝呼吸」的藝術。吳榮的交趾陶作品色彩鮮豔、造型大膽,被譽為「能讓人聽見工藝呼吸」的藝術。(魏進福提供)

三十年的堅持
螺陽文教基金會曾獲文化部「社造貢獻獎」、入選「全國百大文化基地」。這些肯定背後,是多年來默默推動的努力。
從保存老屋、推廣教育,到舉辦大小展演,螺陽一直在西螺,陪著地方走過轉型的挑戰。副縣長謝淑亞強調:「文化不是遙遠的詞,而是每天看得見、聽得到、摸得到的點滴。」
三十年,是一個里程碑,也是新的開始。螺陽將持續推動文化紮根,讓更多人看見西螺之美。

青年學子學習刨木技藝,現場充滿互動與驚喜。青年學子學習刨木技藝,現場充滿互動與驚喜。(副縣長謝淑亞提供)
大合照留念,笑容映照螺陽三十年的光景。大合照留念,笑容映照螺陽三十年的光景。(副縣長謝淑亞提供)
延伸閱讀
沙漠玫瑰花間 白頭翁育雛忙
2025年05月27日 | 2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