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車與熱情的城市 台灣旅人青森祭典見聞

「為什麼這麼困難還要來?」雲林西螺生態館館長何美慧在一場奔波後,8月1日拎著17公斤的行李趕到本八戶,這句話,是疲憊中的疑問,也是內心深處對文化的執著與熱情。
從新齋橋到新大阪,再換乘新幹線前往東京與八戶,最終抵達本八戶的大和飯店,這趟跨越半個日本的旅程,趕上八戶三社大祭,並為隔日即將開幕的「青森睡魔祭」做準備。這不只是旅行,更是一場與歷史和文化的約會。
山車的顛簸與榮耀
抵達八戶的當天下午,正好趕上三社大祭的山車遊行。高達數米、裝飾華麗的山車一輛輛從街頭推進,何美慧捕捉了那一幕幕絢麗的畫面:巨龍盤旋、櫻花綻放、神將奮戰,宛如一場立體神話劇在街道上演。
「這不是只有觀光客在看,是真正全民投入的節慶。」她說。
現場不分年齡,中小學生、年輕人到長者,全都投入這場地方盛事。小孩們頭戴美麗紙花,手牽手拉著山車繩索前行;婦女在山車上跳著優雅的舞蹈;長者則在一旁指揮與鼓陣節奏搭配。
這份跨世代的凝聚力,不是靠指令或動員來的,而是長年累月深植心底的認同。
山車從哪來?百年文化的傳承
八戶三社大祭已有三百年歷史,最初是為了祈求地方平安與五穀豐收,圍繞八戶市內的三座神社進行聯合祭典。每年七月底到八月初,各地町內會(町區組織)會出動自家設計的山車,由社區居民共同打造,主題大多取材自《日本書紀》、歷史武將或歌舞伎人物。
近年來,部分山車以貨櫃車底座改裝,保有機動性與傳統工藝的結合。製作成本動輒數百萬日圓,仰賴地方企業與商家的贊助,山車側邊可見密密麻麻的招牌,展現出民間自發的文化支持力。
為了青森睡魔祭而來
而這趟長途跋涉的真正目的,是隔天即將開幕的「青森睡魔祭」(ねぶた祭り)。它是日本唯一入選世界十大祭典的慶典活動,也是青森縣最重要的無形民俗文化資產。
根據歷史記載,睡魔祭的起源可追溯至奈良時代,由中國七夕放水燈儀式傳入日本,在夏季用燈火與遊行驅除災厄與疲憊。
「睡魔」這個詞也很有趣,其實源自夏季農事中人們昏昏欲睡的狀態,「驅趕睡魔」的儀式,就是為了提神與祈福。至江戶時代,青森各地逐漸演化出提燈巡遊,後來燈籠演變成立體人形與巨型彩車,成為今日的壯觀面貌。
1980年,青森睡魔祭被指定為日本國家重要無形民俗文化財。每年吸引超過三百萬人潮,飯店一房難求,甚至得提早半年搶訂。
何美慧和先生趙元才在六月就下訂八戶飯店,儘管只能住在偏遠的「蛋白區」,但這樣的堅持也換來了第一手的文化體驗。
「很累,但很值得。」她說,望著山車上燦爛的裝飾與孩子們開心的臉龐,彷彿一切奔波都化作此刻的安慰與喜悅。
接下來,她將前往青森市,見證睡魔祭最高潮的夜晚。這趟旅程,是她為自己許下的一個「文化小確幸」,也是一個地方文化能量最有力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