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被遺忘的光 廖文奎政治哲學思想在西螺重現

廖文奎政治哲學思想11月14日在西螺重現。(雲林文史研究學會提供)
廖文奎政治哲學思想11月14日在西螺重現。(雲林文史研究學會提供)

【記者廖儷芬/雲林報導】

十一月十四日下午,雲林西螺鎮公所三樓禮堂格外熱鬧。雲林文史研究學會舉辦的「廖文奎的政治哲學思想」專題演講,吸引了來自全台二十多位博士、學者與文史工作者到場。這在西螺並不常見,甚至有人形容:「這是西螺第一次坐滿席的文史講座。」
廖文奎先生一百二十歲冥誕,讓這位在台灣近代政治思想史上早早亮起、卻過早熄滅的名字,再一次被喚起。他的思想並未被當代普遍認識,但在許多學者眼中,他是重要的起點。

廖文奎先生一百二十歲冥誕,讓這位在台灣近代政治思想史上早早亮起、卻過早熄滅的名字,再一次被喚起。廖文奎先生一百二十歲冥誕,讓這位在台灣近代政治思想史上早早亮起、卻過早熄滅的名字,再一次被喚起。(雲林文史研究學會提供)
十一月十四日下午,雲林西螺鎮公所三樓禮堂格外熱鬧,雲林文史研究學會舉辦的「廖文奎的政治哲學思想」專題演講。十一月十四日下午,雲林西螺鎮公所三樓禮堂格外熱鬧,雲林文史研究學會舉辦的「廖文奎的政治哲學思想」專題演講。(雲林文史研究學會提供)

一場等了二十年的文史講座
主講人吳冠緯,現為德國波鴻魯爾大學東亞系博士候選人,多年來研究廖文奎的政治哲學。他在演講中指出,廖文奎 1931 年取得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年僅 26 歲。那是台灣仍在日治時期的年代,年輕知識人要出國求學本已不易,更難得的是,他回到亞洲後仍持續投入政治與學術思索。
與談人杜謙遜牧師、張敦智博士補充了廖文奎思想在 1950 年代的意義,特別是福爾摩沙發言中關於「台灣成為主權獨立的國家」的理論基礎。這些想法放在今日看來,仍有前瞻性。
然而,廖文奎 1952 年英年早逝,使不少未竟的論述停在半途。也因此,在長久的歷史敘事中,他的名字常被更顯眼的事件與人物掩過。這次學術講座的舉辦,無疑讓他再度回到眾人視野。

主講人吳冠緯,現為德國波鴻魯爾大學東亞系博士候選人,多年來研究廖文奎的政治哲學。主講人吳冠緯,現為德國波鴻魯爾大學東亞系博士候選人,多年來研究廖文奎的政治哲學。(雲林文史研究學會提供)
廖文奎 1931 年取得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年僅 26 歲,那是台灣仍在日治時期的年代。廖文奎 1931 年取得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年僅 26 歲,那是台灣仍在日治時期的年代。(雲林文史研究學會提供)

西螺的家族故事 留學潮與近代知識人的群像
地方文史研究者魏文進分享了一段鮮少人知的西螺往事。他說:
「那年代留學京都的西螺子弟陣勢,是全台之最。」
廖家、林家、王家三大家族,在當年幾乎都把孩子送往京都求學,甚至形成「多生兒女、存活率高、教育投資重」的特殊現象。三家族之間也因婚姻往來,彼此變得格外緊密。
廖文奎的父親廖承丕育有三女五男,其中長子廖溫仁與叔父廖煥章同於 1928 年獲京都帝大醫學博士;弟弟廖文毅後來在政治舞台上成為台灣政治運動的重要人物。
然而,早逝的二哥廖文奎,卻是兄弟中在政治思想上最早形成體系者。吳冠緯在研究中指出,廖文奎的許多理論,後來影響了廖文毅,也影響戰後的台灣人如何去思考自我與國家的關係。

早逝的廖文奎,卻是兄弟中在政治思想上最早形成體系者。早逝的廖文奎,卻是兄弟中在政治思想上最早形成體系者。(雲林文史研究學會提供)
吳冠緯在研究中指出,廖文奎的許多理論,後來影響了廖文毅,也影響戰後的台灣人如何去思考自我與國家的關係。吳冠緯在研究中指出,廖文奎的許多理論,後來影響了廖文毅,也影響戰後的台灣人如何去思考自我與國家的關係。(雲林文史研究學會提供)

期待了二十年的講座
這場講座,對許多在地文史工作者而言,不只是知識的分享,更像是一段漫長等待的完成。
作家曾美滿回憶,2007 年參加吳三連基金會「台灣史研習營—雲林採訪錄」時,第一次聽張炎憲教授談起廖文毅兄弟的政治思想。教授那句:「你們西螺差一點就有總統府了。」讓她震住,也促使她開始閱讀相關文獻。
「廖文奎的政治思想高度,在那個年代幾乎難以想像。現在看來,像是先知。」

作家曾美滿回憶,2007 年參加吳三連基金會「台灣史研習營—雲林採訪錄」時,第一次聽張炎憲教授談起廖文毅兄弟的政治思想。作家曾美滿回憶,2007 年參加吳三連基金會「台灣史研習營—雲林採訪錄」時,第一次聽張炎憲教授談起廖文毅兄弟的政治思想。(雲林文史研究學會提供)

跨世代的到場  一個地方對知識的渴望
講座現場,座位幾乎坐滿。除了地方仕紳、里長、教育界人士外,更有自北中南而來的學者。
出席者包括:
陳弱水(台大歷史系特聘教授)
周婉窈(台大歷史系教授)
林元輝(政大傳播學院教授)
鄭梓(成大歷史系退休教授)
葉葶亭(中正大學歷史系教授)
蔡寬義(清華大學台灣文學所博士候選人)
文化、媒體界也到場力挺:
公視台語台台長呂東熹
《台灣新文學雜誌》王世勛發行人
作家陳明仁
北港文史工作室許士能老師
群島藝術園區執行長郭永芳夫婦
對西螺而言,這是少見的盛況。有人半開玩笑地說:「西螺今天的博士密度,全雲林之冠。」

跨世代的到場  一個地方對知識的渴望 講座現場,座位幾乎坐滿。一個地方對知識的渴望,講座現場,座位幾乎坐滿。(雲林文史研究學會提供)
對西螺而言,這是少見的盛況。有人半開玩笑地說:「西螺今天的博士密度,全雲林之冠。」對西螺而言,這是少見的盛況。有人半開玩笑地說:「西螺今天的博士密度,全雲林之冠。」(雲林文史研究學會提供)

不再讓青史盡成灰  文史工作的耐心與堅持
廖文奎的故事提醒人們,歷史並非只由成敗定論。張炎憲教授在序言中寫:
「不再純以成敗論英雄,或許較能貼近當時的歷史情境。」
當時的政治風向、國際局勢、個人抉擇,都交織成今日難以想像的壓力。對那個世代的人而言,提出「台灣自主」本身,就是一條艱難的道路。
講座最後,杜謙遜牧師說:「一個地方若不記得自己的過去,就很難走向未來。」
在座的人都靜了下來。

廖文奎的故事提醒人們,歷史並非只由成敗定論。張炎憲教授在序言中寫: 「不再純以成敗論英雄,或許較能貼近當時的歷史情境。」廖文奎的故事提醒人們,歷史並非只由成敗定論。張炎憲教授在序言中寫: 「不再純以成敗論英雄,或許較能貼近當時的歷史情境。」(雲林文史研究學會提供)
杜謙遜牧師說:「一個地方若不記得自己的過去,就很難走向未來。」杜謙遜牧師說:「一個地方若不記得自己的過去,就很難走向未來。」(雲林文史研究學會提供)

從西螺出發  重新理解台灣思想的源頭
這場演講的真正意義,也許不僅是回顧一位思想家的生平,而是把台灣近代政治思想的開端,重新拉回到雲林西螺這片土地。
從廖家三兄弟,到京都留學生群像;從1950年代的政治主張,到今日的學術研討;從被遺忘,到再度被看見,這條路走了很久,也走得不容易。
但正如講座結束時,有位長者輕輕說:
「至少我們今天一起把燈再亮一次。」

這場演講的真正意義,也許不僅是回顧一位思想家的生平,而是把台灣近代政治思想的開端,重新拉回到雲林西螺這片土地。這場演講的真正意義,也許不僅是回顧一位思想家的生平,而是把台灣近代政治思想的開端,重新拉回到雲林西螺這片土地。(雲林文史研究學會提供)
從1950年代的政治主張,到今日的學術研討;從被遺忘,到再度被看見,這條路走了很久,也走得不容易。從1950年代的政治主張,到今日的學術研討;從被遺忘,到再度被看見,這條路走了很久,也走得不容易。(雲林文史研究學會提供)
延伸閱讀
暮年樂趣,薩克斯風吹響人生下半場
2025年03月23日 | 7個月前
小火車過村庄 甘蔗香話童年
2025年07月24日 | 3個月前
雲林|熱力10月 國際偶戲節登場
2025年09月25日 | 1個月前
詔安客家文化節 體驗客庄魅力
2025年09月24日 | 1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