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種的守護與傳承 黃家豐的蘭花路

雲林虎尾鎮農會蘭花產銷班第17班班長黃家豐,2000年開始種植原生種蘭花。「我們本身就是以野生的蘭花為主,就是原生種,我們稱為 species orchid。以東南亞原生種為主,『寓教於樂』,讓小朋友喜歡,家長也能休閒。」
從園子開始的教育
「這邊的特色是小孩子的樂園,大人也可以休閒的地方。」園裡不只蘭花,還有窯烤、果樹嫁接與高壓繁殖、無毒栽培示範。「我們的水果不灑農藥,草蜥、石龍子、螢火蟲、樹蛙、松鼠、老鷹都會來。你只要不灑農藥,食物鏈自己會回來。」
他把園子當課堂:從「把蘭花綁在木板或樹枝上」到「剛上板要先馴化、長根再強光種植」,從辨別「著生蘭、地生蘭」到居家無毒養護。「葵物露」的比例他講得很白:「葵花油和沙拉脫 9 比 1 調成原液,再稀釋50~100倍;雨季前噴灑預防,家裡隨手可得,盡量無毒,避免寵物跟小孩碰到農藥。」
從稀少到可見
「野外的原生蘭越來越少。像蘭嶼的『雅美萬代』,野外絕跡將近二十年;改良場買的種源還是跟我買的。」
園裡有台灣葦草蘭(鳥仔花)的白花紅心變種。「以前在林地、山坡、草叢都看的到,現在野外幾乎絕跡,所以要保種與腹育。」
他把食農教育和保種綁在一起,講「青明草(青明節前後開花)」的故事:「它的作用跟人參一樣,可泡茶、燉雞、做生技保健食品,但除草劑使用過多,附近幾乎絕跡。其實可以播在學校草皮裡作腹育,只是清明前除草時都被一刀砍掉。」
他的重點很直接:「要向下扎根,讓小朋友知道、大人知道,才會保護、珍惜。」
專業要落地
育種與栽培他說得樸實,卻精準:瓶苗、殺菌、上板、馴化、換盆,每一步都關係存活率與性狀穩定。他熟門熟路談到香型蝴蝶蘭的延續開花,「花梗不要剪,能續花一年兩年」,也談「無葉蘭屬靠根系行光合作用」等特性。
在市場端,他不避談現實:「蝴蝶蘭利潤只有 6%,荷蘭一座溫室十萬坪全自動,台灣小農很難競爭。我們要走『複合式經營』,教育、體驗、保種、生技加工一起走;到東協用我們的優勢做商業改良種,氣候近、適應期短。」
他把「單打獨鬥」換成「團隊戰」:「我不跟班員競爭,電話名單都可分享。大單拆給大家一起做。台灣沒有誰能一口吃下超大單,拆單、合作,才走得長遠。」
打開國際視野
他談每年的台南國際蘭展及三年舉辦的「世界蘭展、亞太蘭展跟奧運一樣漫長,要申辦、評比要同心協力。」眼裡不只有買賣,還有倫理和法規:「野生蘭出口要馴化、有 CITES,根沒長新根不能出口。」
他也提醒地緣風險:「印尼首都遷都至婆羅洲開發,很多原生蘭花棲地要被破壞,像多花性船型節的蝴蝶蘭Phal.celebensis,沒保種就野外濱臨絕種危機。保種是減輕野外生存壓力的方式。」
植物學就是生活學
他喜歡示範「看得到、做得到」的知識:
彩虹樹(尤加利):「冬天脫皮變色,葉子很香,可研究蒸餾。」
木本與果樹:「授粉要抓時間,如紅毛榴槤開花要晚上六點過後才能授粉。」
無毒精油:「澳洲茶樹DIY萃取,做防蚊液,不用 DDT。」
木苗繁殖可分高壓與嫁接枝穩定品質與變異率。
這些不是噱頭,是他推動「無毒、少藥」的路徑;把廚房、院子、學校草皮都變成教具。
產銷班的角色 給年輕人的話
「要當領頭羊就要大公無私,站在學員角度想。」他把外國客人介紹給班員,國內跨作物資源也打通:「農機具、雜糧、有機蔬菜產銷班很多是朋友,有需要就牽線整合。」面對回鄉青年,他講三件事:「門路、輔導、通路。先找到通路,就不會餓死;短期作物先期做電商,有現金流周轉;量大再找盤商或工廠,面對現實才走得下去。」
園區慢慢從休閒到專業
「這裏的一磚一瓦都是我夫妻自行設計施工,會議室、廁所、造景我一手包辦。」本身學建築製圖出身,轉進蘭花,是身體不好時的機緣,也是阿公日本時代留下的脈絡。「日治時代的嘉德麗雅蘭很珍貴,一株可換『一棟房子的價值』。」他把這份珍視,轉成日常的耐心:颱風來臨户外栽種的蘭花都完好無缺,「靠的是栽種小計巧與馴化承風雨。」
「教育其實無價,但說白了沒價值。」他仍然辦食農教育課程、下鄉、進校園、社區或日託中心向下紮根,因為「你懂得運用,它就是寶;不懂,也就沒價值。」
堅持 不迷信量產
他不迷信「量產」,也不排斥「市場」。他要的秩序很簡單:先保種,再利用;先教育,再銷售;先合作,再競爭。
他說過幾次:「我們不會把這裡做成濃厚商業氣息的地方。客人來這裡是要放空愉悅心情,待到晚上再回家,我就很滿足。他來不一定消費,但心情好了,就值得。」他提到有小朋友自己說要來園區學習,也有朋友把寵物寄養這邊,他們說:叔叔會好好照顧牠們的,讓他哭笑不得。
前瞻 國際串聯
下一步,黃家豐不只想蘭花種好,而是把「體系」種下去:保種先行、教育托底、產銷共榮、國際串聯、無毒示範。園裡要持續做開放的原生種保種名冊與影像紀錄,校園草皮到社區綠帶做「可見的復育」,讓孩子一年四季都看得到、摸得到;產銷班維持「大單拆單、資訊共享」的做法,把合作變成習慣;對外則以東協為第一線,在地馴化、就近出貨,把台灣的育苗與管理經驗輸出成課程與SOP。蘭花不只在展場,也進生活:香氛(崖薑蕨、蘭花)、保養(他提到白色蝴蝶蘭可以美白)、食農、治療性園藝(彩虹樹)一條龍,讓無毒耕作(例如製作EM菌)成為可複製的商業模式。做得到這些,原生種不會只活在故事裡,它會活在每個人的日常,「代代相傳,越傳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