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埕化身運動場 偏鄉居民齊聚做有氧

體育署支持辦理的「社區體適能推廣課程」已經進行到第十堂,吸引了不少青壯年及長輩參與。(廖儷芬/攝影)
體育署支持辦理的「社區體適能推廣課程」已經進行到第十堂,吸引了不少青壯年及長輩參與。(廖儷芬/攝影)

【記者廖儷芬/雲林報導】

入夜後,雲林水林鄉的通天府廟埕不再只是香火鼎盛的信仰中心,而是響起整齊的音樂與踏步聲。體育署支持辦理的「社區體適能推廣課程」已經進行到第十堂,吸引了不少青壯年及長輩參與。這期共有 12 堂課,每週固定時間上課,逐漸成為居民期待的聚會時光。
來自北港鎮的健身教練蔡萩驊帶領大家從暖身、律動到核心訓練,課程融合了有氧、伸展與肌耐力鍛鍊。她說:「最主要是訓練他們的心肺功能,還有骨骼保健。這幾堂課下來,大家的體耐力真的有提升。」

夜色裡,汗水與笑聲交織,讓廟埕不僅是信仰的所在,也成為健康生活的起點。夜色裡,汗水與笑聲交織,讓廟埕不僅是信仰的所在,也成為健康生活的起點。(廖儷芬/攝影)
蔡萩驊教練強調,很多人以為白天勞動就等於運動,但「勞動流的汗和運動流的汗是不一樣的」。蔡萩驊教練強調,很多人以為白天勞動就等於運動,但「勞動流的汗和運動流的汗是不一樣的」。(廖儷芬/攝影)
健身教練蔡萩驊帶領學員進行有氧拳擊。健身教練蔡萩驊帶領學員進行有氧拳擊。(廖儷芬/攝影)

教練的堅持與提醒
蔡教練強調,很多人以為白天勞動就等於運動,但「勞動流的汗和運動流的汗是不一樣的」。他提醒學員,健身不只是為了體態,更是為了保護骨骼、避免骨質流失。課程中常見的深蹲、弓箭步,都在鍛鍊股四頭肌、臀大肌與核心,為行走與平衡打下基礎。
「有些學員體重雖然增加了兩、三公斤,但體態更好、體脂肪下降,這就是肌肉增加的成果。」蔡教練笑著說。

幾堂課下來,快節奏轉換動作,一點也難不倒他們了。。幾堂課下來,快節奏轉換動作,一點也難不倒他們了。。(廖儷芬/攝影)
來自北港鎮的健身教練蔡萩驊帶領大家從暖身、律動到核心訓練,課程融合了有氧、伸展與肌耐力鍛鍊。來自北港鎮的健身教練蔡萩驊帶領大家從暖身、律動到核心訓練,課程融合了有氧、伸展與肌耐力鍛鍊。(廖儷芬/攝影)

學員的改變與感動
學員蘇小姐回憶:「一開始很辛苦,蹲下去都很痛,但撐過去後,身體真的變強壯。這和廣場舞不同,每一個動作都有到位,特別有力。」
另一位郭小姐則說:「這活動讓我整個人年輕了,筋骨也舒展開來。希望縣政府與體育署能繼續辦下去,讓更多人受惠。」
課堂上,不只是中年族群,甚至還有長輩帶著啞鈴或裝滿水的瓶子,一起完成肌耐力訓練。「他們沒有放棄,反而堅持到最後,這最讓我感動。」蔡教練說。

一個段落十分鐘下來,大家早已汗流夾背,但學員直呼「真好!」一個段落十分鐘下來,大家早已汗流夾背,但學員直呼「真好!」(廖儷芬/攝影)
學員回憶:「一開始很辛苦,蹲下去都很痛,但撐過去後,身體真的變強壯。這和廣場舞不同。」學員回憶:「一開始很辛苦,蹲下去都很痛,但撐過去後,身體真的變強壯。這和廣場舞不同。」(廖儷芬/攝影)

廟埕的夜晚 社區的能量
課程在廟埕進行,空曠的廣場既保有信仰氛圍,又能容納眾人。有人帶著孩子一起動,年輕人和長輩肩並肩揮汗。不同世代的人在運動中找到共同語言,也讓社區更有凝聚力。
這一期課程還剩下幾堂,學員們已經開始討論「下一期還要不要繼續」。夜色裡,汗水與笑聲交織,讓廟埕不僅是信仰的所在,也成為健康生活的起點。

不同世代的人在運動中找到共同語言,也讓社區更有凝聚力。不同世代的人在運動中找到共同語言,也讓社區更有凝聚力。(廖儷芬/攝影)
小朋友也很認真的跟著大人們一起做有氧運動。小朋友也很認真的跟著大人們一起做有氧運動。(廖儷芬/攝影)
課程中常見的深蹲、弓箭步,都在鍛鍊股四頭肌、臀大肌與核心,為行走與平衡打下基礎。課程中常見的深蹲、弓箭步,都在鍛鍊股四頭肌、臀大肌與核心,為行走與平衡打下基礎。(廖儷芬/攝影)

延伸閱讀
百年軌跡 雲林斗六福州麵線工藝
2025年06月09日 | 3個月前
斗六│文旦農挺過風雨 保住中秋柚
2025年08月19日 | 25天前
雲林、台東關山齊慶祖父母節
2025年08月18日 | 25天前
螺陽三十年  文化在西螺生根
2025年08月18日 | 26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