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原生種,張書杰「社會設計」倡議
「植物是大地的抒情,人該從花草樹木中尋找園藝療癒的靈魂。」——彰化田尾休閒農業協會常務監事張書杰。
田尾是全臺花卉產量最大的花鄉,素有花卉故鄉美譽。沿著環狀公園路一、二段、公園東路和南北、東西向的民生路、民族路等道路兩旁集結上百家園藝行、景觀產業,從庭園植栽、開花、香草到多肉盆栽等,形成一條「公路花園」。
田尾花農和業者各個都是「捻花惹草」植物高手。其中,彰化田尾休閒農業協會常務監事張書杰專攻獨特的臺灣原生水生植物。
他也是「2025臺灣設計展」原生植物展區策展人之一。為籌辦展覽,走遍全臺拜訪原生植物團隊的植物寶庫,花數週時間盤點原生植物。「最後挑了120幾種,裡面大概30餘種是臺灣特有種。」
開拓原生植物市場價值
張書杰長年倡議景觀不只挑美型外來植物,更可融合臺灣原生種,創造又美又符合地景的微生態造景。張書杰強調,原生植物的「美」不只在外型,「像臺灣水韭,很多人覺得它不是觀賞植物,可是它存在就是一種價值、一種美感。」
「四年前我就辦過一次原生植物展,但那時田尾幾乎沒人看好原生植物市場,不了解什麼是『生物多樣性』,更別說要關心。」
張書杰說,「原生植物不是單純花草,它們有生態平衡功能,是生物多樣性保育重點工作,也是碳匯的一部分。」這幾年社會慢慢開始重視,「當年覺得自己孤軍奮戰,現在終於有人懂了。」
回到田尾的選擇
張書杰對於臺灣原生種的珍愛,來自家庭背景。出生於田尾植物世家,原本在外地從事教育工作,父親張弘一經營蕙洋園水生植物園多年。在父親晚年病重時,他選擇返鄉陪伴。
「那時候很多人勸我接手,說水生植物市場斷掉了,非常可惜。」他坦言,一開始懷疑過,但那段侍親時光裡,讓他真正理解父親的堅持。
「我後來知道,這不是一門生意,而是一份責任。」如今,他守住的不只是父親的心血,也讓水生植物價值延伸到教育、保育與生活層面。
社會設計的實驗
張書杰提倡將原生植物帶入生活,成為一種「社會設計」。
「如果能在辦公室、在大樓裡放一區原生植物,不只是綠化,而是保育的具體行動。」他補充,「就像我提的口號『FTTB,Flora to the Building』,讓原生植物走進建築、走進日常生活。」
「每一個家庭都是一艘諾亞方舟。只要家裡願意放一盆原生植物,裝一盞植物燈,就能參與保育行動。」愛護原生植物不是遙遠口號,而是日常就能做到的小小行為。
對土地的承諾
張書杰認為,田尾花卉發展必須進行產業結構調整,讓田尾人認知到消費模式已改變,想永續經營就要改變。
「希望有一天,臺灣每一所學校都能有一個原生植物角落,讓孩子從小就懂得和土地連結。」盼結合更多社會資源,讓原生植物不只存在於展覽,而是走進社區、廠房、辦公樓,各種建築內,成為每人每日生活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