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彰化力」 搬進彰化國際展覽中心的展覽

田中鎮是這屆設計展的重點場域之一。當你踏進彰化國際展覽中心,迎面而來的是一座座在運轉、在拆解、在重組的工業模型:織襪機的齒輪輾過布料,自行車零件在燈光下閃著金屬光,旁邊陳列著彰化製造的卡丁車、完全不需要打氣的沙灘車,與跑車的車體與引擎部件。這不是汽車展,而是「彰化製造」的現場。
「這些產業就像密封元件,雖常被隱形,卻不可或缺。」彰化縣政府經濟暨綠能發展處處長張寒青說,他的語氣帶著一種堅定與驕傲。
主題為「彰化行 (((CHANGHUA)))」的 2025 台灣設計展,選定彰化、鹿港、田尾與田中作為三大展區與副場域。整體規劃之一,就是要呈現彰化從工業到生活的多元樣貌。
大的格局 彰化行背後的野心
這次展覽被稱為歷屆規模最大的一次:範圍橫跨彰化市、鹿港、田尾與田中,總面積超過 31.5 萬坪,參與設計師逾 700 位、廠商 1,640 家,活動更達 588 場。王惠美縣長與策展團隊希望透過這場展覽,讓整座彰化「成為舞台」。
策展核心之一在彰南展區,以「《彰化力 Made in Changhua》」為題。這裡不只是把產業搬進展館,更希望透過設計的轉譯,讓觀眾「走進製造現場」,有媒體提到,這是一場「設計對地方製造文化的再詮釋行動」。
張寒青指出,展覽中約八百坪的布展材料皆取自彰化在地,從布料、金屬件到展示結構,盡可能使用本地素材。展場裡有織襪機真實運轉,也有車輛零件拆解展示,讓人能直觀感受那股源自土地的力量。
田中展區的現場 設計與產業並重
在田中展館的某個拐角,導覽員正為一群中學生解說紡織機的運作。當他們走到卡丁車與跑車的展示台前,聽到導覽員說哪些引擎零件與車身結構「全部都在彰化製造」,學生們不約而同發出驚嘆聲,有人忍不住貼近零件,眼神閃著光。
「這些零件、這些設計,看起來很國際,其實都出自我們自己的地方。」導覽員笑著補充。
還有公司派來支援導覽的工程師也說道:「其實彰化有兩、三家工廠的技術實力,完全可以和護國神山相比。雖然規模不同,但影響的是國際品牌、全球製程。」他的語氣平實,卻帶著難掩的自信。
彰化力的意義 從默默到被看見
張寒青處長在受訪時進一步表示:
「我們這次的展覽主要是要呈現彰化在地的產業,它怎麼樣影響到我們每一個台灣人日常的生活。食衣住行娛樂很多都擺脫不了彰化。包含我們的隱形冠軍區裡面,大家等一下如果去看的話,裡面大概有三、四家廠商,其他的設備都是運用在台積電上面的。
所以我們雖然沒有護國神山,但是護國神山不能夠沒有彰化,因為如果沒有彰化的話,護國神山就不能夠成為護國神山。
我們在講這個展的理念,就是要讓大家知道,在這樣的一個過程當中,彰化是在默默守護世界。應該說,彰化不只在守護台灣,也在默默守護世界。」
他的話,引來現場觀眾一陣掌聲。
導覽與參觀禮 讓你不只是走馬看花
田中展區的每場導覽都由專業人員帶領,細細講述材料的選用、廢棄物如何再利用、綠能以及零件如何融入國際製程。這場展覽,不希望人只是拍照,而是真正理解「設計」與「製造」之間的關係。
展區還設有互動任務,完成後能獲得小紀念品,讓觀眾在學習之外,也能帶走一份屬於彰化的記憶。
在水五金展示區,螢幕播放著早期高溫灌模的影像,觀眾看著工人從早期人工操作走到今日全自動生產,不少人驚呼:「原來這就是我們家水龍頭的故鄉!」燈光下,各式造型新穎的水龍頭閃著金屬光,幾乎每個人都舉起手機拍照。
難題與期許
即使場館設計與內容規劃都極具野心,要讓更多人真正理解「製造」與「設計」的關係仍不容易。有人看見美麗的構件,卻未意識到那背後的技術與工藝。
展覽的一大挑戰,是如何讓「被認為無聊的工業零件」變得有溫度、有故事。
但這場展覽最可貴的地方,就是讓那些看似微小的螺絲、線材、布料與模具,重新站上舞台。因為在彰化,它們不是配角,而是默默撐起台灣與世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