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古宅日常 出餐、掛書畫、守一盞燈

「我們與這間老屋的緣起緣滅。」鹿港古書畫餐廳主人林裕柏說起與這棟房子的初遇。(廖儷芬/攝影)
「我們與這間老屋的緣起緣滅。」鹿港古書畫餐廳主人林裕柏說起與這棟房子的初遇。(廖儷芬/攝影)

【記者廖儷芬/彰化報導】

「我們與這間老屋的緣起緣滅。」鹿港古書畫餐廳主人林裕柏說起與這棟房子的初遇,語氣中帶著一絲絲的感謝。幾年前,他經過小巷,看見這棟歷史近 200 年的老屋正在整修,外觀雖然斑駁,但氣韻猶存。當時老屋後代邀他進門參觀,聊著聊著,雙方竟一拍即合。
「房子前身是船頭行,後來又當過雜貨店,最近則是文人施讓甫先生的故居。」他一邊指著牆上的老照片,一邊補充。施讓甫是鹿港的名士,擅長書畫詩詞。如今,這間老屋因餐廳的進駐而有了新生命。

幾年前,林裕柏經過小巷,看見這棟歷史近 200 年的老屋正在整修,外觀雖然斑駁,但氣韻猶存。幾年前,林裕柏經過小巷,看見這棟歷史近 200 年的老屋正在整修,外觀雖然斑駁,但氣韻猶存。(廖儷芬/攝影)
「房子前身是船頭行,後來又當過雜貨店,最近則是文人施讓甫先生的故居。」林裕柏說。「房子前身是船頭行,後來又當過雜貨店,最近則是文人施讓甫先生的故居。」林裕柏說。(廖儷芬/攝影)
一邊指著牆上的老照片,一邊補充。施讓甫是鹿港的名士,擅長書畫詩詞。一邊指著牆上的老照片,一邊補充。施讓甫是鹿港的名士,擅長書畫詩詞。(廖儷芬/攝影)

荒廢三十年的老宅
這棟宅子曾經一度荒廢三、四十年,牆壁坍塌、樑柱腐蝕,直到房東花大力氣修繕到近九成,林裕柏才接手繼續完成。
「我們盡量不去破壞原有的結構,只是補齊燈光空調,掛上書畫和照片。」他說,這些看似隨性的小裝飾,卻讓老屋瞬間回神,充滿鹿港在地風味。
他笑著分享最棘手的挑戰:「白蟻真的很難防治,有時候飛進來,我們一晚要噴十幾罐殺蟲劑,差點把自己也薰倒。」即便如此,他和太太仍堅持守著這空間,把它當作與時間共生的夥伴。

「我們盡量不去破壞原有的結構,只是補齊燈光空調,掛上書畫和照片。」林裕柏說。「我們盡量不去破壞原有的結構,只是補齊燈光空調,掛上書畫和照片。」林裕柏說。(廖儷芬/攝影)
老家具不只是過去的記憶,也能成為當下的生活方式。老家具不只是過去的記憶,也能成為當下的生活方式。(廖儷芬/攝影)
這些看似隨性的小裝飾,卻讓老屋瞬間回神,充滿鹿港在地風味。這些看似隨性的小裝飾,卻讓老屋瞬間回神,充滿鹿港在地風味。(廖儷芬/攝影)

書畫的溫度
走進餐廳,最醒目的便是滿牆的字畫。這些作品皆來自鹿港在地的秀才、舉人和進士,部分則是收藏家提供的展品。
「施讓甫先生擅長行草,字跡奔放得像畫。懂的人覺得精采,不懂的人看來也像是一幅藝術。」林裕柏說。
對他而言,這些書畫不只是裝飾,而是讓客人能在用餐時與歷史對話的媒介。「我們希望客人不只是吃飯,而是能感受老屋的氛圍,看看這些字畫背後的文風鼎盛。」

走進餐廳,最醒目的便是滿牆的字畫。走進餐廳,最醒目的便是滿牆的字畫。(廖儷芬/攝影)
百年古宅的日常。百年古宅的日常。(廖儷芬/攝影)
「我們希望客人不只是吃飯,而是能感受老屋的氛圍,看看這些字畫背後的文風鼎盛。」林裕柏說。「我們希望客人不只是吃飯,而是能感受老屋的氛圍,看看這些字畫背後的文風鼎盛。」林裕柏說。(廖儷芬/攝影)

老味新食──鬆餅與麵茶
餐廳供應的餐點,並非傳統的滷肉飯或鹿港小吃,而是鬆餅、義大利麵等與飲品,但加上了「在地味」。
「我們把麵茶灑在鬆餅上,也做成麵茶拿鐵。」他端出一盤灑滿細細麵茶粉的鬆餅,臉上帶著得意的笑容。這道點心廣受遊客喜愛,也成了餐廳的特色。
「麵茶是鹿港最平民的大眾美食,來這裡的外地客人都想嚐一口。搭配西式的甜點,意外地合拍。」他說。
老屋裡的活動
除了用餐,這裡也是文化活動的舞台。牆上貼著過去舉辦的音樂會與展覽記錄,有南管老師帶學生表演,也有現代音樂分享。
最讓林裕柏感動的,是一次福興鄉福安宮「同安同樂軒北管樂團」小朋友的北管演出。
「那天小朋友進來鬧廳,彬彬彬彬的聲音響起,我頭皮發麻,差點落淚。」他回憶,「傳統音樂,孩子的笑聲,加上老屋的空氣,讓人感覺歷史真的在延續。」

灑滿細細麵茶粉的鬆餅,充滿鹿港在地味道。灑滿細細麵茶粉的鬆餅,充滿鹿港在地味道。(廖儷芬/攝影)
加了麵茶的咖啡,味道獨特,香氣十足。加了麵茶的拿鐵,味道獨特,香氣十足。(廖儷芬/攝影)
除了用餐,這裡也是文化活動的舞台。除了用餐,這裡也是文化活動的舞台。(林裕柏/攝影)
林裕柏說:「傳統音樂,旅人的笑聲,加上老屋的空氣,讓人感覺歷史真的在延續。」林裕柏說:「傳統音樂,旅人的笑聲,加上老屋的空氣,讓人感覺歷史真的在延續。」(林裕柏提供)

與房子互相成全
對於這棟房子,林裕柏常說:「我們只是過客,老屋的歷史比我們長得多。」
他與太太每天在此營業到晚上十點,鹿港老街早已歸於寂靜。他們一邊接待客人,一邊思索餐點研發與空間布置。即使辛苦,卻也樂在其中。
「屋主家族每年清明回來,看到老屋變這麼漂亮,都眼眶泛紅感動。他們覺得很欣慰,這讓我們更有動力堅持下去。」

對於這棟房子,林裕柏常說:「我們只是過客,老屋的歷史比我們長得多。」對於這棟房子,林裕柏常說:「我們只是過客,老屋的歷史比我們長得多。」(林裕柏提供)
一邊接待客人,一邊思索餐點研發與空間布置。即使辛苦,卻也樂在其中。一邊接待客人,一邊思索餐點研發與空間布置。即使辛苦,卻也樂在其中。(林裕柏提供)
「屋主家族每年清明回來,看到老屋變這麼漂亮,都眼眶泛紅感動。」林裕柏說。「屋主家族每年清明回來,看到老屋變這麼漂亮,都眼眶泛紅感動。」林裕柏說。(廖儷芬/攝影)

老屋養食古民家
林裕柏為餐廳下了一句簡短的標語:「老屋養食古民家。」
老屋,是歷史的載體;養食,是今日的日常;古民家,則是文化的傳承。他希望透過這個空間,讓更多人理解──老屋不只是過去的記憶,也能成為當下的生活方式。
「老屋要永續,必須有人使用。有人走進來,它才會活著。」林裕柏認真地說。

老屋,是歷史的載體;養食,是今日的日常;古民家,則是文化的傳承。老屋,是歷史的載體;養食,是今日的日常;古民家,則是文化的傳承。(林裕柏提供)
林裕柏在保留老宅原貌之下,做了一些不同的裝飾。林裕柏在保留老宅原貌之下,做了一些不同的裝飾。(廖儷芬/攝影)
「老屋要永續,必須有人使用。有人走進來,它才會活著。」林裕柏認真地說。「老屋要永續,必須有人使用。有人走進來,它才會活著。」林裕柏認真地說。(廖儷芬/攝影)
延伸閱讀
燃泥記─火在土上走
2025年09月20日 | 1天前
詩入石心 董坐大師與二水硯情
2025年09月19日 | 2天前
福興鄉的風 福興鄉的人
2025年09月12日 | 9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