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從 Happy Share 開始 劉殷銘的人物專訪

39歲的劉殷銘,在北斗土生土長。外地打拚多年後,因為牽掛家人健康而返鄉。他說彰化的步調慢一點、人情味濃一點,「這比較像我要的生活」。園區取名「哈比雪兒」,其實就是Happy Share快樂分享。更有意思的是,家裡兩隻狗就叫Happy和Share,在自己創業過程有「他」們一路相伴。 他把經營目標說得很直白:我們不只是賣餐飲、不只是租場地,我們在做的更是「體驗」,把人聚在一起,然後試著「把心放下來」。
一歲生日趴的感動 關係升溫
園區的指標活動,是親子儀式:抓周、性別趴、慶生派對。劉殷銘說,第一次承辦是為了自己二女兒的一歲生日,「當下很感動,家人因為一個儀式重新坐在一起」。
後來才發現,許多來賓是坐高鐵或計程車趕來見孫的阿公阿嬤,和只在螢幕見面的寶寶第一次真正相處。短短兩小時,哭聲與笑聲交錯,卻讓一家人有了新話題。他把這種效果定義為:「關係升溫」。園區會準備家族旗幟,讓大家寫下彼此的近況與感謝,留作下一次再續。
我們不是活動公司:先談使命,再談流程
除了親子,哈比雪兒也承辦求婚派對、企業家庭日與員工團建。流程不是先排菜單和遊戲,而是先問:「你們的使命、願景、核心價值是什麼?」再把活動設計圍上去。
劉殷銘說,九到十二月是各公司做年度規劃的旺季,常見兩天一夜或三天兩夜,目的是讓團隊把話說開、把共識找回來。「看見總經理講到眼眶紅、同仁彼此擁抱,那一刻才是我們存在的意義。」
三把武器:導客、體驗、回流
他把場域經營拆成三件事:
導客——能不能把人帶進來。
體驗——來到現場有沒有得到什麼。
回流——願不願意再來一次、帶誰一起來。
因此公司自建行銷部門,同時把服務標準內化到細節,從迎賓、燈光到結束前五分鐘,都有SOP與溫度。
七年的磨練 疫情裡學會往前
園區經營至今七年,最難的時期是疫情剛爆發。餐飲剛起步,現金流吃緊,他背著料理包一家家拜訪,只為守住四名同仁的薪水。「創業沒有藉口,環境對大家都一樣,能做的只有想辦法創造差異。」
他也不是餐飲科班,背景是物理、待過半導體業。「不懂就學,找懂的人一起做。」跌跌撞撞,但方向始終不變:把客戶的體驗做好。
管人的課 世代共事與留才
員工來自不同世代,有二十多歲,也有二度就業的長輩。溝通難免磨合:年輕人追求成就與情緒價值,長輩重視把事做穩。劉殷銘的方法是把公司核心價值說清楚——利他、正向積極、當者、終身學習,再配上訓練與分潤機制,讓主管能共享成果。
他自嘲個性溫和,早期太想當好人,決策有時不夠果斷。這些年他去上教練課,學著成為「支持者」而不是只會下指令的管理者。「人才市場也是競爭,企業要思考的不只是客戶價值,還有員工價值。」
從「家」出發 訂單自然來
劉殷銘把園區的主軸,定在「家」。抓周、性別趴、慶生、求婚,是家人與關係的儀式;企業活動,是把公司變成一個「會說話的家」。
「當我們真心把家放在前面,訂單就不太需要硬撐。」他說,許多客人每年都回來,有的從第一胎到第二胎,有的從生日到週年紀念;公司從春酒來到秋季團建,成為長期夥伴。
海外藍圖 把快樂分享出去
目前哈比雪兒在彰化北斗有約四千坪園區,在台中東勢區有約六千坪基地;下一步,他想完成「台灣五個園區」的布局,再往海外走,首站鎖定馬來西亞,也評估其他東南亞與北美市場。「不是複製建築,而是把方法帶過去:利他、體驗、關係升溫。」
你最在乎的,是什麼?
他想了幾秒,說出自己的座右銘:「修心、齊家、治團隊、再面對市場。」順序不能倒。
七年走來,他特別感謝那場女兒的一歲生日,「是那天提醒我,這家公司要做的是別人的幸福」。
所以他把自己定位得很簡單:一個把人聚在一起的人;一個願意用活動把家連回來的人。
「我們希望被記住的,不是漂亮的棚、好看的照片,而是那兩小時裡,大家彼此靠近了一點。」
利他的公司,利他的園區,這是哈比雪兒,也是一個返鄉青年交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