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火之間,炭香長存——傳統炭窯
新竹寶山一帶的山區,飄來陣陣花香夾雜淡淡炭煙香氣,沿著蜿蜒小徑來到三峰村,《木炭的家》隱身在一片流蘇樹影間,這裡是北臺灣僅存的傳統炭窯之一,這裡出產MIT臺灣優質木炭,使用傳統古法相思樹燒製木炭。
炭窯是臺灣幾近消失的傳統景色,《木炭的家》由李永興與其父李盛華攜手經營,窯體以黏土和茅草為主,燒炭用的不是現代化設備,而是以「土窯悶燒」的老方法,耗時三個月,慢火細燉,化木為炭。
「我們用的是相思木,炭質密實、無煙無臭。」窯主李永興曾經這樣說。每一根木柴在入窯前都需剖裁、風乾,再經高溫、悶燒、降溫三階段,才能成就一支支黑亮結實的炭條。製炭過程中,牆面上以粉筆記錄的「正」字一筆筆劃下,是職人與火候搏鬥的證據。
炭窯林立的寶山,今只存一座「家」
寶山鄉過去曾是木炭重鎮,炭窯林立,是許多家庭的生計來源。從日治時期開始,木炭被大量出口日本,之後更成為全臺許多鄉村家庭的日常燃料。
在地人耿國慶回憶:「小時候住在關東橋,寶山是我們探險的祕境。那裡滿山都是相思林,它是製作木炭的原料,隨處可見的木炭窯經常冒著縷縷白煙,窯邊流出黑濃的汁液,偶爾見到開窯取木炭的工人,即使全身漆黑也難掩清理收穫的興奮。」
但隨著煤氣與電爐興起,炭火退位,傳統炭窯紛紛熄火。如今,這座名為「木炭的家」的炭窯,是寶山鄉最後的堅持。它不僅保有完整古法製炭流程,更成為文化保存與教育重要場所。
這裡沒有大量觀光人潮,也沒有商業包裝,有的是滿地木柴堆、有炭灰飛揚的作業場、一方草蓆圍起的土牆爐口。旅人來此,看到的是時代的背影,也聽見炭火細語中,勞動者的堅韌。
傳承的重量:從雙手到心火不熄
「木炭的家」的木牌,每一次火光閃爍,每一根柴木堆疊,都是對工藝的尊重與守護。即便在產量有限、利潤微薄的今天,李家父子仍選擇留下這座窯,守住那份屬於寶山的炭香記憶。
或許我們無法再靠炭火過日子,但仍能在週末午後,走進這座炭窯,看一場悶燒的儀式,嗅一縷屬於鄉間的炭香,記得,那些曾照亮過臺灣農村歲月的微光與熱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