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土礱重現 稻米香脈脈相傳

土礱下方圓簸箕內逐漸收集穀米。(林桔春提供)
土礱下方圓簸箕內逐漸收集穀米。(林桔春提供)

文/記者廖儷芬

新竹縣關西水牛學校裡,兩位身著傳統客家花布衣婦女,與一名年長農人,默契的拉動一臺「土礱」(古代碾米石磨),慢慢碾出稻穀,濃濃煙霧裊裊如時光倒流,彷彿回到70、80年前的農村生活。

土礱,又稱傳統礱碾機,於宋元時代演進下來的碾米機具。它以竹、木和黏土合成,重達數百公斤,靠人力、畜力或水力轉動,將稻穀去殼成糙米,經風車去糠後,再進入白米精製階段。

土礱製作的職人精神

木工、竹工、泥工協力完成,由被稱為「土礱師傅」的人來操刀。如彰化鹿港的林燦棟師傅,就是當年師承三代的匠人,他精細打溝、嵌木竹片,用黏土澆灌固定,上下兩盤之間的凹槽需精確,否則無法推磨。

客家語中稱「礱牙」有八仙之齒,分入穀與出米兩側,石斧打造須達36角72煞,是衡量匠藝的標準 。師徒之間以高難度技藝相互切磋,一旦出手失誤,就須全數重作,「釘礱不殺雞,三人不夠拉」是諺語,暗諷其嚴肅性 。

土礱,又稱傳統礱碾機。土礱,又稱傳統礱碾機。(林桔春提供)

土礱碾米粒粒皆辛苦

婦女輕揚穀粒入礱鬥,長者協力轉動木柄,米香與稻殼縈繞,伴隨隆隆聲,宛如農村交響曲,推土礱要2~3人協力,或畜力牽引,讓人感受「粒粒皆辛苦」的珍貴。

在濃煙中,農人勞動的汗水,是惜物與尊重的身體力行。此場已難看見,或許75歲以上才見過土礱,現在土礱已被電動碾米機取代,失落的技藝提醒我們要珍惜。面對快速更替的時代,透過老工具與老方法,重新體認「米來之不易」、「手藝之珍貴」便是最真實的鄉土情感回溯。◇

土礱運轉間,米殼飛揚,煙霧裊裊,空氣中瀰漫著米香與歲月的氣味。土礱運轉間,米殼飛揚,煙霧裊裊,空氣中瀰漫著米香與歲月的氣味。(林桔春提供)
雙手高舉穀粒灑入土礱,神情專注。雙手高舉穀粒灑入土礱,神情專注。(林桔春提供)
一人推礱、一人倒穀、一人接米,三人協力完成傳統碾米流程,畫面展現濃厚的農村合作精神。一人推礱、一人倒穀、一人接米,三人協力完成傳統碾米流程,畫面展現濃厚的農村合作精神。(林桔春提供)
延伸閱讀
私托傳女嬰溺斃 業者報請停業
2025年10月15日 | 14天前
百年香山站 全臺唯一全檜木車站
2025年08月30日 | 2個月前
池畔有詩 三灣鄉下林坪的秋荷時光
2025年08月13日 | 2個月前
石牛山上三犬行 雙石縱走紀事
2025年07月21日 | 3個月前
取消